山大两教授增选为院士

齐鲁晚报     2019年11月23日

  陈子江,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首席专家,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2019年当选为生殖医学领域最权威学术组织国际生殖学会联盟(IFFS)的常务执委并兼任秘书长,成为该组织成立50年来第一位华人学术领导人。
  李术才,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灾害防控专家。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大型地下洞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期刊《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主编。   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研究。
  11月22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山东大学陈子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李术才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一份关于1977年以来当选院士的本科毕业院校来源统计显示,共有16位院士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这个数据位列全国高校第七。

 中科院院士陈子江: 忙起工作三餐只吃个苹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11月22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山东大学陈子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在同事、同学和学生的眼里,她在专业方面不仅一直抱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一直保持着忘我的工作状态。工作起来有时候会不分白天黑夜,甚至会忘了回家,也忘了休息。为了医治有疑难杂症的临床病人,她的三餐仅靠一个苹果就打发了。
研究成果反响热烈
33岁破格晋升教授

  陈子江,1959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1979年考入山东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前身)临床医学专业,1984年毕业后攻读妇产科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作为山东医学院首批两名博士研究生之一,师从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学家苏应宽教授,从事妇产科和生殖医学的研究。在苏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生殖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人类宫腔配子移植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诞生我国首例宫腔配子移植婴儿。这一成果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也奠定了山东大学在生殖医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一新技术是将母体内取出的成熟卵子与其丈夫经获能处理后的精子,同时植于母体宫腔内,让人的精子和卵子在子宫内完成授精、卵裂、胚胎形成和植入,并最终完成整个妊娠、胎儿发育及足月分娩。
  我国首例宫腔配子移植婴儿的诞生,引起了国内外医学同行的热烈反响。一年之后,年仅33岁的陈子江博士带着她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参加晋升正高技术职称的答辩会时,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她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当年,她成为建校以来年龄最小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陈子江教授是妇产科主任,我是妇科主任。因此在参加各类会议的时候跟她交流较多,她总是去主动了解我们科里的情况,进行专业相关讨论。”在与陈子江共事的26年里,令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主任李长忠印象最深的,还是陈子江在专业方面的严谨、拼命、努力。
  “陈子江教授工作忙起来有时候不分白天黑夜,基本上是忘了回家,也忘了休息。为了医治有疑难杂症的临床病人,陈子江的三餐基本上靠一个苹果就打发了。”李长忠告诉记者,陈子江身兼数职,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即使在这么忙的情况下,她还是会挤出时间进行‘疑难重症病例及特需会诊’。”
大学一直名列前茅
曾任系学生会主席

  山东省立医院的产科主任医师左常婷,是陈子江的大学同学。在左常婷的印象里,她这位老同学头脑特别灵活,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除了品学兼优,陈子江还是他们系的学生会主席。“无论是学术还是学校活动,她都能全面发展,而且发展得特别好。”
  现在天津和睦家医院任职的闫雪,于2011年获得山东大学妇产科学内分泌专业医学硕士学位,曾师从陈子江。“陈老师是我的女神,颜值和实力相当,她是我专业上的引路人。今早听说陈老师当选中科院院士之后,我们同学群都要爆炸了!大家都在群里祝贺老师,我们都觉得陈老师实至名归。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里,陈老师一直是我们的表率。”在电话另一头,闫雪抑制不住地激动。
  “无论是山东省立医院、自己的实验室,还是现在的生殖医院,陈子江教授的办公室都始终挂着导师苏应宽教授的照片。”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主任李长忠认为,陈子江教授也许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感恩她的恩师,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把老师教给她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 做事不满足于“尽力而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李术才,山东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研究。围绕不良地质灾害成因、预报和防控,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及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2日上午10点左右,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后,朋友圈一片沸腾,李术才却“躲进小楼成一统”,婉言谢绝了一切采访。
“周六保证不休息
周日休息无保证”

  在基础交通建设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九世纪修路,二十世纪建桥,二十一世纪开发地下空间。”李术才教授就是一位地下空间的探索者,他长期深入一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解决工程建设中突涌水灾害防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
  针对我国地下工程建设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突水突泥等灾害频发的重大挑战,攻克了重大突涌水灾害防控的工程难题。成果广泛应用于成兰铁路、新成昆铁路、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陕西引汉济渭、吉林引松供水、乌东德水电站等工程的200余条隧道,未遗漏任何一个重大灾害源。
  曾经与李术才有过五年多共事经历的一位同事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他对李术才教授的印象是太敬业、太拼了。  
  “对李术才教授来说,‘五加二’‘白加黑’根本不算啥,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无保证。”这位同事说,他团队所有成员基本是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晚上基本都得到12点,过年休息不会超过7天。“他是个一年365天都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工作到凌晨12点以后是常态,每晚十点的岩土中心基本都是灯火通明。大年三十还在办公室跟科研团队探讨工作。无论是科研团队还是工作团队的会议经常安排在晚上10点后。”
  李术才教授的一位弟子默认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有时为了完成紧急科研攻关任务,李术才教授常常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吃住都在办公室或工地。
倡导教学科研相结合
以科研促教学

  李术才常常告诫团队成员,做事要尽全力,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尽力而为”。在他看来,大学生不必纠结于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首要的是培养一种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他最想教给学生的东西。
  李术才教授倡导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和教授一起做科研,教学与科研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就像踢足球,让小孩子和足球明星一起训练,他会慢慢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明星应该怎么做。”
  李术才教授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鼓励多学科交叉创新,从工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对于岩土工程学科,科研现场是最好的实验室,李术才教授依托重大工程课题,在湖北、江西、广西、山东等建立了多个现场实验室。他建立了“12+6”模式的科研实践教学体系,硕士生、博士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实践分别不少于12个月和6个月,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时间。通过现场实验室及现场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良好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驾驭工程实践的能力。
  通过两阶段两梯队(硕士博士阶段,学生和教师梯队)的建设,教学相长,培养了教师学术团队,优秀的研究生又陆续成为教学骨干,实现了学术传承和研究团队的稳定发展。他所培养的优秀科研和青年技术人才,已经在交通、水利水电以及矿山领域崭露头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