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试运行多年之后,携号转网已在全国正式推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运营商精心设置的各种“关卡”,一些本想携号转网的用户最终选择了放弃。
这一状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按照工信部有关人士在全国携号转网服务启动仪式上的说法,经由多年的试运行,携号转网的技术、系统、服务规则等都已完备,也就是说,目前已完全有能力兑现年初两会上“年底之前实现所有用户自由携号转网”的承诺。如今,年底就要到了,隆重的启动仪式也搞完了,可是,记者的跟踪调查表明,携号转网的自由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恐怕是不少满怀希望的用户始料不及的。
从另一角度看,出现这样的状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全国携号转网服务刚刚正式启动,不仅试运行期间发现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彻底解决,正式运行之初也往往会出现某些新问题,携号转网不可能随着正式启动的一声号令一蹴而就。
关键在于,携号转网动了电信运营商的奶酪。同一个手机号码可以在不同运营商之间自由“切换”,赋予手机用户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可以更低成本地“用脚投票”,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强有力保障,也能促进电信市场的良性竞争,更大程度地激发运营商的活力。长期来看,携号转网不仅有利于手机用户,对电信运营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问题是,运营商们不一定会有这样的“觉悟”。对运营商而言,携号转网首先意味着人财物上的额外投入与市场竞争压力的剧增。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运营商对待携号转网政策的消极态度,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在协议期限、解约赔付标准、系统运行质量、携转办理速度等各个方面“想办法”,千方百计地“挽留”用户。这些做法完全符合电信企业的运营逻辑,毕竟,没有一个运营商愿意轻易放走自己的用户。
既然如此,要达成“所有用户自由携号转网”的目标,就不能指望运营商们的自觉自律,必须要用足用好监管之力。最为关键的是,工信部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狠劲与韧劲,对各地电信监管部门与电信运营商下“死命令”,不给任何有碍携号转网的“关卡”与“套路”以回旋余地。甚至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由工信部构建一个独立平台,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超越”各地各运营商,受理各地用户携转业务与各地用户投诉。当然,广大手机用户也应积极做好监管者,及时将携转业务办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映给监管部门,以便监管部门及时采取行动。
携号转网是一件好事,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并不容易。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一鼓作气干到底,莫让携号转网在游移与妥协中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