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人生的最好导师

齐鲁晚报     2019年11月30日

  □禾刀

  同许多读者一样,出于对库布里克执导同名电影《发条橙》的关注,才激起阅读原著的欲望。不妨简要地介绍下原著的故事脉络。15岁的阿历克斯是个无恶不作的问题少年,他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一起,热衷于打架斗殴,欺凌无人街头的流浪老汉,闯入乡间人家对男女主人施暴作孽,阿历克斯终于因为一桩命案锒铛入狱。出于对监狱人满为患的考量,当局试图通过一种特殊的条件反射疗法,快速实现对罪犯的改造,而阿历克斯就是这只条件反射疗法的“小白鼠”。仅仅两周时间,阿历克斯被改造成一有暴力念头便痛不欲生的条件反射。出狱后准备重新开启人生的阿历克斯却遭到原来那些被他伤害过的人的疯狂报复,而条件反射迫使他只能屈从而不能有任何反抗。电影版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结局算是圆满。
  本书所主打的“未删节版”即包含了第二十一章。在这一章里,在当局面前频频表示“完全好了”的阿历克斯后来本性不改,重操旧业,依旧作恶多端,只不过比以前更隐蔽,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年少轻狂时与他一起街头行凶、如今与妻子恩爱出入的“老友”时,阿历克斯陡然觉得已过十八岁的自己“也不算是小孩了”,他开始想娶妻生子,这其实是家的潜在意识浮现。
  安东尼好几次写到了家。一次是阿历克斯们伤害那对作家夫妇的家,一次是夜归回到公寓但不像是家,一次是出狱后回到已被陌生人占领了的家,最后一次是他又一次走进那位作家夫妇的家。不难看出,几次写家,从作恶到毫无感情,再到想归不能归,再到被曾经的施暴者逆向治愈……安东尼与家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
  与当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对他进行治疗不同,阿历克斯的幡然醒悟仅仅在那么一刹那——随着年龄的成长,他的内在审美终于回到了正常轨道。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人生审美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外在强迫的结果。
  安东尼的这个故事充满了血腥暴力,还有动物般的荷尔蒙。故事虽然虚构,但并未完全脱离安东尼所生活的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纽约等地的嬉皮士与阿历克斯有着许多雷同之处,他们都喜欢奇装异服,远离社会,听音乐,喜欢因为反对而反对,抗拒而抗拒。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号,那就是“垮掉的一代”。为了拯救阿历克斯之流,他们的父母和社会相关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每次他们回报给关心的人只有低劣的虚情假意,监狱更像是他们的必然归宿。
  安东尼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乌托邦盛行。随着二战的落幕,法西斯这个巨大敌人不复存在,各国开始把精力转向发展,于是欧美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开始走出地球,飞向太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乌托邦思潮开始在西方兴起。某种意义上,阿历克斯之流就像是乌托邦这棵树上结的果子:他们目无法纪,从不问是非对错,只要他们乐意。
  安东尼其实并不喜欢阿历克斯这一角色,尽管他努力赋予这个问题少年一些趋美的形容词,毕竟他自己就是阿历克斯们的受害者。安东尼坦言,他的妻子在1942年曾遭三位美国陆军逃兵的抢劫和殴打,所以本书中的作家是他的分身,其写作的正是《发条橙》。
  说句实话,阿历克斯这一人物除了一再突破阅读者的心理底线外,着实让人难以从他身上收获哪怕一点点的善良美感。不过,每个人的内心都站着两个人,一个向恶,一个向善。一直以欺压他人为乐子的阿历克斯在观看暴力影片包括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种种恶行后,居然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不适感,这其实预示他的内心审美并未完全被罪恶覆盖。
  再来说说本书的书名“发条橙”。发条橙原本是铁皮制成的街头洋娃娃,也是战后工业文明的结晶之一。这种玩具“内装弹簧,外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被当局治疗试验的阿历克斯就像是这个玩具,在药物的驱使下,心不由衷地顺从人们的意愿。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有机会,他就变本加厉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
  “垮掉的一代”几乎是每个时代都会浮现的话题,每个时代几乎都有“垮掉的一代”。对于“垮掉的一代”,作为过来人,常常要么是苦口婆心地劝导,要么干脆付诸以针尖对麦芒式的暴力,但常常适得其反。
  体验是最好的人生导师。到底是带着鄙夷的眼神,强迫下一代重复上一代人走过的老路,还是因势利导,给他们在生活的体验中,逐渐参透人生哲理,答案其实就在安东尼的笔下。从这层意义上讲,安东尼对库布里克的改造不满意也是情理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