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格言让老巷儒风习习

任城30年的老旧小区经过再次改造,重新焕发文明生机

齐鲁晚报     2019年12月20日

重磅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编辑:李蕊 校对:李锡巍 组版:曾彦红
新闻
找记者 上壹点
B03
  本报济宁12月19日讯(记者 汪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里仁为美”……让公益景观与历史文化相传承,与市民的欣赏习惯相契合。在任城区仙营街道秦庄社区,一个名为上码头胡同的地方,一句句积淀深厚的历史名言镌刻在墙上,让这条曾经古老陈旧的胡同焕然一新。
  走在这条闹市区里鲜见的幽静小巷子里,一句句儒家经典格言配以经典的“诗礼夫子”卡通形象,通过街头巷尾的一张张墙面,向外散发的孔孟之乡的独特文化内涵。当市民漫步于此的时候,与颇有年代感的红砖灰瓦形成反差、格外吸引眼球的,却是墙壁上一张张高标准设置的公益景观画。
  走近这些公益景观,每一张的内容都不一样,左边有统一的“文明济宁”标识,下面是一个个精心挑选的儒家经典格言和释义。右侧则是书法体的儒家经典格言。其中,格外亮眼地是,每一个公益景观画面上,均有一个诗礼夫子的卡通形象。这个诗礼夫子,俨然成为了“文明济宁”的代言人,而一句响亮地宣传语就是“济宁礼遇,儒风习习。” 
  纵观这些公益景观,所选语句均是来自儒家经典格言,有的是告诫人们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有的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崇尚道德和正义的人,有的告诫人生中要多与有贤德的人为伍,看似2500多年前的话语,放到如今又是那么的接地气、让人受用。仙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红砖的设计能唤起市民们对老济宁的感情,而一句句儒家经典格言又能与现如今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相契合。“30多年的老旧小区,通过改造,环境美观,感谢创城让生活更美好。”在这里,居民群众对这样的景观也有着很深的感受。

上码头胡同一句句积淀深厚的历史名言镌刻在墙上。
  征文选登
一家三代人记忆,见证交通发展变迁
  我家住在济宁市兖州区。兖州是古九州之一,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交通非常便利、通达。回顾这些年我家的出行变化,还真是有说不尽的话题。
  我的爷爷常给我看当年在老家坐马车、牛车的照片;爷爷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的兖州城,路是土路,家家户户是土房子,大家集体出行才能坐生产队的马车,个人出行基本靠走路。爷爷在兖州焦化厂上班,因为没有自行车票,有钱也买不到自行车。每次都是步行回家,城里和乡下来回30公里,每次回家都累到不行。
  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中国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购买。当时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的自行车,是每个家庭都希望出行拥有的交通工具。那叮铃铃的车铃声婉转过一个时代,响彻过一带人的年少记忆。
  我爸爸4岁那年,爷爷通过熟人关系买了一辆自行车,有了它以后生活便捷多了,不仅在回家的路上时间大大缩短,买米买面还能用它驮着,省时省力。爷爷说,赶上改革开放,好日子来了。
  爸爸说,当时他上学时土路已变成了石子路,一天有一趟公交车从镇里到兖州,家家户户都有了自行车。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爸妈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奶奶有一辆三轮车,天天接我上下学。再后来,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家添了第一辆私家车—桑塔纳。虽然是一辆二手车,但这一改变很巨大,从无到有。虽然那一辆车不高档豪华,但意义非凡,毕竟这是第一辆嘛!再说我上下学,遇到天气不好,爸爸都接送我,再也不用风吹雨淋了。妈妈此时也换了一辆轻捷便利的电动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把那辆车卖掉,购买了一辆小轿车。
  上高中时,因为我的学校在西城区,我们家便从东城搬到西城,因上下班的原故,妈妈也买了我家的第二辆车,出行条件变得越来越好。
  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坐火车去上海玩。那时候火车的车速远没有现在的快。现在坐上高铁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两三个小时就到了。现在我看同学、外出旅游都是高铁,当天去当天回,真是即快捷又方便。
  从步行到自行车,从电动车到小汽车,再到城际公交、高铁……对于我们一家来说,多元化的出行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多种选择,而便捷的交通服务把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了现实。我们一家三代出行方式的变迁,恰好踏上了时代发展的节拍,每一次改变都让人印象深刻。
  时光流逝,那些消失的交通方式正印证着国家实力的增强。 (董佳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