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德州这六个方面全力攻坚

齐鲁晚报     2020年01月11日

(二)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在推进对内对外全面开放上全力攻坚
(一)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在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上全力攻坚
主要预期目标是 >>
  1月10日上午,德州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在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杨洪涛代表德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德州将把握好“稳”与“进”、“量”与“质”、“变”与“不变”的关系,全面落实省委“重点工作攻坚年”总体要求,在六个方面全力攻坚。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力争6.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外贸外资稳中提质;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一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
  三年内规上企业由1390家,发展到2000家;营业收入过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发展到5家、10家、20家、80家左右;80%以上的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实施100个市级重点工业技改项目,落实1000个县级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推动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升级、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内外兼修”。
  加快5G网络建设及融合运用,积极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落地,大力引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建设一批智慧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宗申忽米网等新工业服务平台。
  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重点,明确各自发展定位和方向,规划发展1—2个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抓紧抓实110个市级重点项目、10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71个中心城区重点城建项目和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
三是培育壮大优质市场群体
  制定骨干企业培植三年行动计划,培植扶持100家制造业强企、100家高成长型企业、1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上云企业500家,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形成工业发展的骨干企业梯队。
  组建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德州运营中心并实现创新发展,新增上市企业1家、挂牌企业10家。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新增企业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0家以上,柔性引入“周末科技特派员”100名,规上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占比达到60%。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达到700家以上,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引进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力度,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抢抓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深度对接京津、服务雄安,在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打通高效融入通道。开工建设郑济高铁德州段;积极推进京台高速改扩建,完成德上至京台高速建设,开展临邑至京台、德单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济南绕城高速二环西环、北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西环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全年新开工过亿元实体招商项目245个,到位资金240亿元。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重大战略,积极对接山东自贸区,加强与东盟、“一带一路”及签订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强化优质农产品供给。新(扩)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0个,蔬菜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突破1200万吨。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施乡村产业平台构筑、绿色发展、主体培育等六大行动,依托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推动种养业实现工厂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营销,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扎实搞好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年底前基本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做好村庄规划编制,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
(四) 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在打赢三大攻坚战上全力攻坚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坚决扛牢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全面验收评估,确保脱贫成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重型柴油车“禁限行”措施,加强油品监管,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完成煤炭消费压减任务,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29万户。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紧盯12个领域风险,落实防控预案,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防范金融领域风险。

(五)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全力攻坚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幼儿园56所,新增学位1.3万个。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加快市妇女儿童医院新建及改造工程进度,筹备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动重大医养健康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设哈特瑞姆心脏病诊疗平台和海吉亚肿瘤专科医院项目。
  提升城乡住房保障和宜居水平。新开工棚户区10879套,年内基本建成5300套;计划投资8.17亿元,整治改造老旧小区197个,惠及居民25184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625户。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力争全市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促进文化和旅游事业繁荣发展。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市级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美术馆建设,争取年内开工建设。

(六)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全力攻坚
  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和“一次办好”改革,推行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把该减的减到底,该做的做到位。推进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等10类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市县综合实体大厅,基本实现全部事项进驻。
  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自觉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职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组织开展“和谐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建成18个社区示范点。推动以县(市、区)为单位修订完善村务公开目录。开展社区(村)减负增效和“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行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