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剧如何破局

齐鲁晚报     2020年02月23日
  这段时间,反映医护群体的医疗剧被观众翻出来观看,各大视频平台将医疗剧推荐放在最显眼位置,各大卫视也迅速复播《急诊科医生》等剧。医疗剧复播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但遗憾的是,除了纪录片《中国医生》是新作,最受关注的《急诊科医生》《外科风云》等国产医疗题材剧都是几年前的老剧了。医疗剧是国外非常成熟的影视创作类型,高口碑经典作品非常多,且经久不衰,常有创新,而国产医疗剧的发展似乎并不顺利,年产量停留在个位数,最近两年甚至现代医疗题材剧出现了空白,能得到普遍认可的剧更是凤毛麟角。
  作为重要的创作类型,医疗题材肯定不会长期断档,从备案、待播剧来看,医疗剧开始走偶像化、年轻化的路线,但这能成为破局之道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挖掘题材的宏大与复杂
希望能解决一些“问题”

  医疗剧是老题材,十多年前的《红处方》《无限生机》虽然口碑很好,但并未走进大众视野。2010年至2015年间,医疗剧出现创作高潮,《手术刀》《无影灯下》《心术》《感动生命》《今夜天使降临》《产科医生》《爱的妇产科》《天使的微笑》等剧播出,虽然作品多,但真正的口碑剧极少,热度较高的仅限《心术》。
  2015年之后,医疗题材剧跌入低谷,只剩几个创作团队在坚持,比如郑晓龙团队的《急诊科医生》以及正午阳光团队导演李雪执导的《外科风云》等,虽然具有一定热度,但也有争议,并未达到理想中的口碑。
  医疗剧不好拍,但医疗剧的观众需求和关注度其实很高,这是因为医疗剧本身关注“生命”“死亡”等议题与大众息息相关,作品也可以展示医护人员的大爱精神、审视社会人情冷暖、关注医疗热点话题;一部好的医疗剧可以深入反复探讨人性与道德,反映医疗体系内部问题,正向引导医患关系等。这也是优质国产医疗剧主要的创作风向。但也正因试图呈现职业内外的复杂性,鲜有剧作能达到高度完美,也易招来观众的吐槽。
  近日,2017年播出的《急诊科医生》再次获得数十亿话题阅读量,是因剧中有一个病例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个医学名词的出现以及剧中医生们积极、紧张地应对让该剧披上了“神预言”的标签,迅速刷爆各视频平台。
  该剧曾邀请重点医院急诊科专家审核剧本,且专家团队全程跟进拍摄过程。观众再次重看,发现这部只得到6分的剧,剔除主角、配角乱七八糟的抒情线后,其医疗线还是很硬核的,除了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如心肌梗塞、脑梗死、糖尿病等病情和治疗,还出现了短肠综合征、猫抓病、窃血综合征、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嗜咯细胞瘤等很多观众听都没听过的疾病,对普通观众来说剧中主角们分析治疗过程、疗效等还是受益匪浅的。该剧对产后抑郁症、青少年身心健康、用以急救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医学知识的普及也很下功夫,发挥了医疗剧对公民传递健康医疗知识的作用。
  该剧另外一个有价值的部分是引导正向医患关系以及对医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剧中女主角江晓琪既遇到了无力缴费又急需治疗的农民工,又遇到了身患严重糖尿病的流浪少年,救人还是选择冷漠,都体现了一个医生的职责与情怀。剧中江晓琪毫不犹豫选择了自垫费用治病救人,这也让她认识到救助资金的重要性,并为此奔走呼告。这有其现实意义,也很正能量,在纪录片《中国医生》中,就有对医生这种人道情怀的呈现。
  这部剧还呈现了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对生命伦理的审视与思考。比如那位饱受三年癌症病痛折磨的病危老人,在生命还剩下寥寥无几的时间时,还要不要进重症室,要不要做手术?江晓琪告诉老人的家人:“如果是几个小时和几十个小时的区别,我会让她安静地离开,而不是受折磨地离开。”医生的这种人道思维其实很引人思考。
  郑晓龙曾在接受采访时称,“当治愈患者的时候,是把他当成一个有明天、有未来的人?还是就当成一个病患?”作为剧情起伏的一个缩影,这个在剧中被反复讨论的命题,也是郑晓龙看重的“带着温度思考的议题”。在郑晓龙看来,他拍医疗题材剧最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也始终是按照现实主义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来创作的。“我们常常还都停留在生存的层面,但实际上,我们更需要在精神或者更高的层面去结构故事和矛盾。”
观众对瑕疵的零容忍
让医疗剧难获高口碑

  如果说《急诊科医生》在医疗线上下足了功夫,那么《外科风云》的亮点就是将医疗元素与复仇元素进行了较好的杂糅,故事更完整,更具趣味性。男主角医生庄恕背负着为母亲30年前旧案洗雪的目的来到仁合医院,遇见了当年这起冤案的受害者之女陆晨曦。在复仇的过程中,庄恕还要面对医院院长与副院长的人事斗争,该剧呈现了人事职称评选、办公室政治以及医患关系处理、HIV病人的收治等热点医疗话题,引发观众讨论。
  故事将复仇线、感情线与医疗主题做了很好的勾连,最终复仇问题解决了,所探讨的医疗问题也很足,该剧导演则坦言之所以拍这部剧,也是看重了故事的复仇主题,因为它天然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更能吸引观众。
  《外科风云》算是医疗剧中的佼佼者,评分到了7.4分,业内医生们评价很高,认为它“展现的以胸外科医生为代表的医院生活,是如此真实。”但该剧相比于正午阳光制作团队的其他剧,评分很低。这种比较,可以看出高口碑医疗剧的创作难度。
  说一部剧好,观众总是希望它毫无瑕疵。观众吐槽《急诊科医生》最大的槽点是医疗线之外的抒情部分。为了呈现医疗主题下各类矛盾的复杂性,该剧设置了五花八门的配角,而且配角戏份非常多,有一些配角塑造得很僵化、很扁平,有的故事脱离剧情推进逻辑,强行制造戏剧矛盾,有点儿尴尬。
  《外科风云》最大的槽点则有违反无菌原则,手术室内徒手抓手术衣;急诊护士在科室内奔跑;外科大夫穿着高跟鞋在医院里走来走去……《急诊科医生》《外科风云》其实是到目前品质上可圈可点的医疗剧,但在观众挑剔眼光下,口碑一般般。
  医疗剧要想大格局、大主题、宏大叙事,就需要扎实的剧本和扎实的表演作依托,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疗行业来说,写出好剧本难度很大。因为高规格急诊室、高精密医疗机械等拍摄场、道具需要很大资本投入,一般团队难以应对。医疗题材要想出高口碑佳作,需要极其优秀的专业编剧和有实力的制作团队。
小切口的偶像化医疗剧
或许会让该题材再翻红

  经过两年的空当期后,现代医疗剧在2020年又将迎来一波小高潮。目前已有多部有观众号召力的医疗剧计划播出。
  新一波国产医疗剧中有白宇、杨幂主演的《谢谢你,医生》,讲述急诊重症监护室医生联手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门的奇迹的故事;有陈晓、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讲述一群儿科医生,为了守护儿童的生命防线竭尽所能,全心全意地救治、服务儿童的故事;有戚薇、杨祐宁主演的首部医疗援外剧《一起深呼吸》,着重展现援外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还有董子健、张嘉倪主演的《小大夫》,该剧以医疗行业为背景,通过小人物的成长,讲述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可以看出,医疗题材剧开始走题材小切入口的偶像化、年轻化的路线,这又成为一个趋势。但鉴于此前罗云熙主演《儿科医生》、霍建华主演的《感动生命》并未让偶像化医疗剧风生水起,此番偶像医疗剧的扎堆,也让观众捏了一把汗。不过,可以推测,这一波偶像剧走的是粉丝线路,可能不会成为全民口碑爆款,但关注度也不会太低。
  国产医疗剧剧情方面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够专业、医疗常识漏洞百出或借着医疗剧外壳插科打诨、全员谈恋爱。在2010年-2015年间播出的多部医疗剧披着医疗的外衣,拍成了家庭剧、爱情剧,这导致观众对医疗剧的刻板印象逐渐走入某种思维定式。如果待播偶像医疗剧还走这种路线,必将被观众唾弃。
  日韩剧和欧美剧其实也在走医疗剧偶像化这条路,比如石原里美的《非自然死亡》、柳演锡和徐玄振主演的《浪漫医生金师傅》以及美国娱乐圈“小天使”弗莱迪·海默主演的《良医》等。但这些剧能获得高口碑,除了年轻演员演技好,剧本的出奇制胜也很重要。《非自然死亡》聚焦法医群体和悬疑破案,《良医》则讲述了一个自闭症天才医生的成长,故事细腻又扎实,这才是正确的医疗剧偶像化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