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蝗虫祭蝗神,古人治蝗花样百出

齐鲁晚报     2020年03月06日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曾写了一个关于蝗神的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近期,一场大范围的蝗虫灾害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等大部分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此次蝗灾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是东非地区25年之最,是肯尼亚70年之最,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已宣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
  蝗虫成灾到底有多可怕呢?1平方米的范围内,蝗虫密度能达到数千只、上万只,如此密集的蝗虫飞过去,遮天蔽日,顷刻间就会让庄稼尽毁、颗粒无收。这次来势汹汹的沙漠蝗虫,一个普通规模的蝗群就拥有4000万只成员,它们可以日行150公里,消灭约3.5万人的粮食。
  蝗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迁徙害虫,又是资深的“吃货”,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简直就是它们的天然食堂。据《中国飞蝗生物学》一书统计,中国古代大规模蝗灾有804次,平均每3年发作一次,可见蝗灾之猖獗。
  更可怕的是,蝗灾往往是祸不单行。蝗虫天性喜旱,因此总是旱灾、蝗灾并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顷刻间就“食苗尽”“田无遗穗”“禾麦尽空”。这一折腾,地里至少两三年都没有收成,许多靠天吃饭的人只能成为流民,背井离乡逃荒,甚至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等,背后都能看到蝗灾的影子。
  可想而知,蝗灾多让古代统治者头疼。为了调动全民战蝗的积极性,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生吞过蝗虫。
  唐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执政不久,国都长安城一带发生了大旱。不久,蝗灾开始闹起来。一天,唐太宗走进百姓的农田,了解受灾情况。见到满地蝗虫正肆无忌惮地吃着庄稼,唐太宗很心疼,便弯下身子捉了几只蝗虫放在自己手里。
  唐太宗对着手心的蝗虫愤愤说道:“粮食是百姓的根本,你吃了粮食,百姓就会挨饿。百姓如果有什么罪过,是我这个一国之君没有做好,应该由我来承担。如果你能显灵的话,就吃我的心吧,把粮食还给百姓!”
  说罢,他就要吞下蝗虫,见此情景,群臣自然急忙阻拦,怕皇上吃了生病。唐太宗说:“我愿意承担百姓的所有灾难,小小的疾病怕什么?”还没等群臣再开口,唐太宗就将蝗虫生吞了下去。
  唐太宗生吞蝗虫这事实在“重口味”,但是他给官吏们表了决心、做了榜样。几经周折,此次蝗灾蔓延形势终于得到了控制,“蝗不复成灾”。
  除了稳定“三农”,唐太宗吞蝗还有个“小心思”。从西汉董仲舒之后,天人感应的观念便被深刻印在每个帝王的脑子里。当时,人们认为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甚至日食等,都是上天在警示世人。而天降异象,作为“天之子”的皇帝自然是第一责任人,所以唐太宗得摆出承认错误的姿态。
  这种对蝗灾的敬畏从帝王延续到了民间。于是,黄淮一带就出现了让现代人很难理解的蝗神信仰。
  京剧里有一出戏叫《八蜡庙》,八蜡庙正是古代民间祭祀蝗神的庙宇。八蜡的祭祀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周代。按照周礼,每到农历十二月农事完毕之后要祭祖敬神,这个活动周代叫“蜡”,秦代叫“腊”,“腊月”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八蜡是负责农业工作的八种神,它们分工各有不同:有的守护农田,有的守护田间庐舍道路,有的守护吃野鼠野兽的动物,有的守护堤防水渠。
  农桑是古代的国之根本,因此祈求农事顺利的八蜡之祭非常隆重,直到汉唐时期,全国仍在流行八蜡之祭。后来明朝进行礼制变革,八蜡之祭退出了官方的名录,渐渐落寞。
  但是,老百姓早已养成习惯,每到秋成之后、农闲之时,仍会到八蜡庙祭祀。官府倒是没有制止,只不过,八蜡庙的“业务范围”从此大大收缩,成为专业祭祀蝗虫或者驱蝗神的民间庙宇。
  受气候变化影响,唐代之后,北方越来越旱,蝗灾频发,明清时期甚至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蝗灾,治蝗成了大事。清雍正初年,“虫王”刘猛将军迎来了春天,作为唯一的驱蝗正神被载入国家的祭祀仪式,得到国家承认。
  刘猛将军是个神奇的存在,他并不是一个叫刘猛的将军,而是由一群刘姓的猛将军演化而来。
  南宋景定六年(1265年),蝗灾从北方蔓延至江淮地区。江淮民众将南宋初年在当地抗金的名将刘锜奉为神仙,祈求刘将军显灵,驱逐由“敌境”南侵的蝗虫。此举将宋金战争中的民族意识与驱除蝗灾结合起来,培养出了第一代刘猛将军。在他之后,刘宰、刘锐、刘祫等名将也摇身一变,成为驱赶蝗虫的刘猛将军。
  不过,真正得到官方认可的刘猛将军是刘承忠。金朝与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的,因此清朝入关后,再由抗金名将担任刘猛将军就不太合适了。清朝官方便把刘猛将军的“真身”,从抗金的刘锜改成了忠于元朝的刘承忠。
  刘承忠是元末的江淮指挥使,曾赴江淮剿除群盗,大获全胜。当时,江淮一带久旱不雨,田地干裂;蝗虫像一团黑云,霎时罩住一片庄稼,大肆侵食稻麦薯豆,使庄稼颗粒无收。刘承忠仗剑在前,带领军民日夜奋战田间,扑灭了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虫灾。随后,他又指导百姓恢复生产,使江淮百姓安居乐业。元朝灭亡后,刘承忠投河而死,以身殉国。
  这样一个忠义无双又有战蝗事迹的人物,在清廷眼中堪称完美。因此,清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下令江西等省建立刘猛将军庙,神主就是刘承忠。到了乾隆年间增修《大清会典》时,刘猛将军成为驱蝗正神,祀礼规格与护国神、关圣大帝相同。从此,清朝各省、府、州、县均建立了刘猛将军庙,岁岁香火鼎盛。
  普通民众不仅拜八蜡庙、刘猛将军庙,而且将万恶的蝗虫也抬上了神坛,视为“神虫”。直到上世纪40年代,面对蝗灾,依然有人认为“蚂蚱是神虫,不能打,越打越多;不能吃,谁吃谁害病”。
  实际上,蝗虫至今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潜在威胁。据农业农村部资料显示,虽然近30年来中国未出现大规模蝗虫起飞危害,但是蝗虫常年发生面积仍有2.8亿亩次、覆盖20个省(区、市)。
  中国治蝗的目标是“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最近这场震动世界的亚非蝗灾告诉我们,尽管有了科学的技术手段,“以蝗为神,神不可犯,犯之害将益重”早已成为过去,但是对蝗灾仍不能有丝毫松懈之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