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援助湖北医疗队又有19名队员凯旋

市民夹道相迎,英雄们回家了

齐鲁晚报     2020年04月07日
一 纸 蝶 变  只 为 一 城
0531-85193700 13869196706
读者热线>>>
找记者 上壹点
2020.4.7
星期二
  本报济宁4月6日讯 5日上午,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在飘扬的五星红旗映衬下,济宁市援助湖北医疗队19名返济人员,圆满完成任务后,在济南市和德州市结束了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终于回到了家乡济宁。
  当日上午10点15分,济宁交警的摩托车队轰鸣着驶进欢迎仪式所在的运河宾馆。三辆满载着英雄光环的中巴车紧随其后,车身上悬挂着“向英雄致敬”等横幅。
  在道路两旁,数以百计的群众夹道迎接着英雄的归来。他们有挥动着手中的国旗,有的手捧着“致敬抗疫英雄”“致敬最美逆行者”的标语牌,口中高喊着“白衣执甲,英雄凯旋”。看到这一幕,坐在车中离开家乡50余天的医疗队员们也不禁激动地推开车窗,满含热泪回应着:“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们回家了。”
  待车辆停稳,19名医疗队员所属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则分列车门两旁,为每一位下车的医疗队员献上鲜花,并送上一句亲切的:“辛苦了,欢迎回家。”看到这一幕,现场欢迎的群众们也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虽然队员们都带着口罩,但透过他们的眼神,却能看出这一刻所带给他们的感动和难忘。
  仪式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贾建军在发言中说到,在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57个日日夜夜中,每天在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下查房、输液,穿着尿不湿度过一个个白天、黑夜。女队员杨晨为了感控第一时间剪短了自己留了多年的长发;队员王祝国改进了危重病人呼吸机外接氧气的连接方式,提高了呼衰患者的治愈率,该技术迅速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推广,更是得到了山东省援鄂医疗队总领队的充分肯定。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队队长蒋胜华则提到,他们曾在短短4个小时收治20余名患者,更有队员一天连续工作16小时。工作中,他们成功开展了血液净化治疗技术、高级气道管理技术等,救治了诸多患者。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仅9个月。
  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医疗队员们再次乘车出发,回到他们阔别已久的家。而当车队缓缓驶离的时候,一个瞬间十分让人难忘。除了仪式现场的欢迎群众之外,在运河宾馆大门口,也有数十名群众等候在那里,这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手牵手等候着的情侣,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拿出手机,一边拍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一边向他们挥手致敬。

  扫码看视频。
 □相关链接                   
63岁老兵想与 英雄们合个影
  济宁市援助湖北医疗队19名队员凯旋。
  5日上午,在位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的欢迎仪式现场,医护人员列队站在入口两侧,来就诊的患者和家属们也自发停下脚步,加入了欢迎队伍。“英雄凯旋,欢迎回家,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在欢迎人群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手拿一面红旗,不时地向医院大门口张望着。当载有医疗队员的中巴车停稳后,老人快步上前,在人群中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着,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当看到七名队员与同事和家人深情相拥,倾诉离别和思念之情流泪时,老人的眼角也湿润了。
  原来,老人名叫甄天林,今年63岁了,当日是陪着老伴来医院看病的。看到医院门诊大楼上的“热烈欢迎最可爱的人回家”标语后,得知医疗队今天回家,在安顿好老伴后,就一直在现场等待着。“这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生怕错过喽。”甄天林告诉记者,他1978年参军,当时自己19岁,在部队度过了14年的军旅生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甄天林就一直关注着。每当在新闻中看到医护人员摁着红手印的请战书时,甄天林就深有感触,“刚参军的时候,我也写过请战书,想着上一线。”每次看到穿着厚厚防护服的白衣天使们高强度的工作时,都为他们揪心。“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顾自己的安危冲锋在前,是真正的战士,由衷地向他们致敬。”甄天林动情地说。
  “他们也是我的战友,能不能协调下让我和队员们合个影?”欢迎仪式结束后,甄天林向记者提出了个请求。在记者的沟通下,队员们也欣然和老人合了影。“回去以后,我得把这几张照片冲洗出来珍藏,太有纪念意义了。”老人激动地说。

  扫码看视频。
  本版稿件采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李从伟 李锡巍张清直 房体朔 孙逢辉 见习记者 王浩然 崔常松
■今日本报B01-B04 ■本版编辑:李蕊 ■组版:曾彦红 ■校对:周惠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