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主任医师纪洪生:

扎根临床29年,精湛医术跑赢“死神”

齐鲁晚报     2020年04月30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焦守广 通讯员 刘晓林

跑赢“死神”的一幕
  重症医学科(ICU)被称作“距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争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患者的希望。在这里,经过纪洪生团队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许多重症患者渡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逐渐走向康复。
  2019年,31岁的刘芳(化名)怀上了宝宝,惊喜之余也有着忧虑,此前她有3次胚胎停育、死胎等妊娠失败史,并且多次B超检查显示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存在大出血的可能,这对孕妇来说极其高危,但刘芳并不想放弃。当地医院难以治疗,于是刘芳转到了省立医院。
  经过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刘芳前后经过两次手术,15个小时内,总出血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0ml,生命一度垂危。虽然最后出血停止,但如此大量出血及输血带来的并发症有着巨大的死亡风险。
  术后刘芳被转入重症医学三科加强监护治疗,怎样帮助刘芳跑赢死神,成为摆在纪洪生团队面前的一大考验。
  纪洪生带领团队对刘芳24小时严密监测,及时发现了DIC和二次出血,避免了继续出血。二次手术后,患者由于大量出血、输血,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风险,他们又及时调整治疗策略,进行精细化管理,使病人顺利康复,术后第3天便转回产科,并顺利出院。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刘芳在此后的复诊检查显示,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输血补液约50000ml,相当于给她换了10遍血。”该病例获医院2019年度重大抢救奖。
“好医生要扎根病床前”
  紧闭的大门、危重的患者、疾驰的身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重症医学科(ICU)是个神秘的地方。
  “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这是重症医学科流行的一句话,也是纪洪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纪洪生告诉记者,重症医学科主要收治各种危重的患者,如大手术后的危重患者、创伤、心跳骤停复苏后、电击、溺水者复苏后、中毒、器官衰竭等患者。它为危重患者创造了抢救的时机和可能性,使原来一些治疗效果差或无法治疗的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这里离死亡很近,却又充满希望的光芒。在纪洪生看来,临床医生特别是重症医学科医生,要尽量离患者近一些,学会与患者聊天,拉近距离,贴近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病情变化,也可以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了缓解患者和家属不能相见带来的焦虑感,纪洪生带领全科集思广益,完成了家属与患者的传声卡项目,实现患者、家属及医护三方之间有效的沟通,并获得了家属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纪洪生说,ICU并不都是眼泪,更多的是转危为安的希望,是充满爱的地方,如何让这种爱表达出来,他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身披“白甲”逆行
  在平日的工作中,他是科室的“掌舵人”和“主心骨”,带领团队与死神赛跑;在疫情来临时,52岁的纪洪生身披“白甲”逆行,加入“战疫部队”,成为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一员。他用高水平诊疗技术和一次次的“话疗”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位于武汉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纪洪生感到患者普遍信心不足。有一对老教授夫妻,由于医院一床难求,看病过程中几度放弃治疗,后来终于住上院了,能不能治好又成了困扰夫妻俩的问题。对医护人员不理解,对治疗也不太配合。
  在精心治疗的同时,纪洪生也时常与两位老人聊天谈心。随着症状的改善,两位老人的心情也逐渐好转。
  58天的战疫经历,纪洪生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穿上全套防护用品进入隔离病房不久,防护服下的衣服早已湿透,缺氧加护目镜的紧勒,使我比平常工作辛苦数倍。”纪洪生说。辛勤的工作换来丰硕的成果,58天里,他合计收治重症病人96人,治愈出院81人,履行了入党宣誓的诺言,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学科带头人的身体力行。
  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对纪洪生来说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更是对他29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今后将继续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提升重症救治水平,为人民的健康贡献最大的力量。”纪洪生告诉记者。
  在科室里,他是“掌舵人”和“主心骨”,带领团队与死神赛跑;在战疫一线,他是备受患者信赖的山东医疗队队员,用高水平诊疗技术和一次次的“话疗”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他是2020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纪洪生。从医29年,纪洪生始终扎根临床一线,靠近患者、贴近服务。

  纪洪生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战疫一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