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来山东,是一场“省亲之旅”

齐鲁晚报     2020年04月30日
  ▲莱芜嬴城遗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4月28日,“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在山东博物馆精彩开幕。山东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秦始皇兵马俑、云梦秦简家信木牍、秦子镈、秦两诏铜权、铜车马、杜虎符等反映秦文化魅力的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一直是对“欢喜冤家”。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一度说服齐闵王称帝,相约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齐国又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大国。
  在历史上,秦始皇对齐鲁大地一直有特殊的情结。在五次东巡里,他有三次来到这里。除了巡视边疆、彰显威严以外,对长生不老仙道的追求、举行权力象征的泰山封禅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学者相信,秦始皇迷恋齐鲁大地,还有对秦人起源追寻的成分。
  秦人久居西部边陲,生存环境恶劣,与戎族杂居,在文化上曾长期被六国所排斥。司马迁《史记》记载,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才“初有史以纪事”。
  有关秦人的早期历史情况,多数人认同王国维“秦之祖先,起于戎狄”的观点,认为秦人原本就是戎狄的一支,后来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但是这种“西来说”只是想当然的推测,没有什么实际的依据,难以让人信服。
  与此对应,顾颉刚则主张“东来说”。其理由是根据史料记载,殷祖契是由母亲简狄吞了玄鸟卵而生,秦祖大业也是由母亲女修吞了玄鸟卵而生。顾颉刚指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雷同的神话?那就因为殷秦两族都出于鸟夷,鸟是他们的图腾。”
  不过,由于秦人迁移路线不明,人们对这种说法也只是姑妄听之。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才使“秦出东方”的观点得到了印证。
  秦人嬴姓,嬴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益是个生活在大舜时代的传奇人物,是少昊后裔,也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先后协助大禹和大舜治水,教给民众种植稻谷,发明了凿井技术,有功于社稷,大舜因此赐他姓嬴。
  嬴姓是古老的姓氏。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被称为“嬴姓十四氏”,均源自嬴姓。除了秦国,司马迁在《史记》里列出了14个嬴姓国,罗泌《路史》甚至说“少昊后嬴姓国”有39个,比较著名的有费、郯、莒等国。
  从分布地域看,这些嬴姓国多在东方,大略分布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及江苏北部一带,而秦国却偏居西北,似乎太不合群了。
  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这批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的战国中晚期文物,成为研究先秦历史的宝典。
  清华简《系年》记录了周武王死后发生“三监之乱”,周公伐商邑平叛的过程。历史学家李学勤根据清华简考证,“秦先人”就是西周初年因反叛失败,而被强制西迁甘肃朱圄山地区的“商奄之民”。
  商奄,原本是商人迁居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山东曲阜一带,商奄之民是商族的支族。商亡之后,商奄之民追随商王子武庚数度反抗周朝统治,给周人带来巨大威胁。
  经过连年征战,周人平定包括商奄在内的诸多嬴姓国和武庚叛乱,将商奄之民进行分割。奄君被迁徙到齐国薄姑之地;一部分商奄之民分给鲁国,令鲁“怀柔之”;另一部分商奄之民被周人徙至甘陕一带,形成秦人祖先的一支。
  自此之后,秦人沦为周人的奴隶,被迫漂泊异乡。清华简显示,在周王的眼里,秦人不只是奴隶,而且是“秦夷”。就像牲畜和物品一样,可以任意地被买卖、赠与和赏赐。
  195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县的西周中期的询簋、师酉簋都提到“秦夷”,还有“戍秦人”。来自东方的商奄之民后裔自然可称“夷”,其作为戍边之人又可称“戍秦人”。
  考古方面,证明秦出东方的证据近年来层出不穷。殷制天子墓为亚字形,诸侯墓为中字形,界限分明,而在七个秦公陵园22座大墓中,只有中字形墓、甲字形墓,绝无亚字形墓,说明秦的墓葬形式循殷制。
  2004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联合组成课题组,启动了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10年间,联合考古队先后对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礼县鸾亭山、西山、大堡子山遗址,清水县李崖遗址,甘谷县毛家坪遗址等七个重点遗址进行了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甘肃李崖遗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秦人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对证实秦人来源更有说服力。在20座秦墓中,有19座带腰坑殉狗,很多墓在填土内还有殉狗。
  根据规律,商族人墓葬大多流行腰坑殉狗,而西周时期周人墓腰坑殉狗的比例很低。此前,在甘青地区古文化墓葬中,也并未见过腰坑殉狗的现象。考古工作者分析,秦墓的这种习俗正是源自殷商旧俗。
  另外,李崖遗址出土的陶器,在组合、种类、数量等方面也有浓厚的商文化风格。这些考古发现,与山东的苏埠屯商代大墓有很多鲜明的共性,似乎可以说明,秦人西迁之初的文化面貌还具有浓厚的殷商色彩,王朝更迭并没有中断其世代沿袭的文化传统。
  地名则是又一种佐证。“嬴”字作为地名并不常见,较早的一处是少昊所居的“嬴滨”,有学者考证“嬴滨”即是嬴水之滨,也就是鲁中的嬴汶河一带。更典型的是嬴城遗址,该遗址位于今济南市莱芜区羊里镇城子县村,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嬴城遗址的前身曾是齐国嬴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在齐国嬴邑设置了嬴县。他用自己的皇姓作为东方一县之名,显然绝非巧合,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来汉沿秦制,仍设嬴县,至今济南市莱芜区仍有“嬴牟”的别称。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拼图”,可以大体还原出一幅画面。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以“玄鸟”为图腾,始居地在山东境内。如果把范围说大一点,今山东省西部、西南部与河南省东部、东北部的黄河下游地区,都有可能是秦人先祖早先的活动区域。
  自夏末至西周末年,秦人祖先分成几次或几批由东方徙居到西方,迁徙路线大致上是从今天的山东迁到山西,再由山西迁到陕西,最后再定居在甘肃东部一带。可以说秦人祖先出自东夷之地,但扎根于西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秦人祖先创造的早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以东夷文化为张本,融合了舜禹华夏文化、夏文化、夷狄文化、商文化、戎文化、周文化等文化因素,但是长期处于文化的边缘地界。
  遥远的舜禹时代,伯益曾引领秦人创造了光荣的历史。昔日的辉煌,不断激励着后来者,恢复秦族荣誉的信念。秦能够统一天下,与其在逆境中雄起的文化品格密不可分,而这种文化则与海岱地区的东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