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华不注

齐鲁晚报     2020年05月02日
  《华不注山诗文选注》 张振 许浩 注 山东大学出版社
  □付豪

  说起济南的文化地标,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诚然,这三大名胜是当下济南最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但是,在多年之前,千佛山可远远没有华不注山出名。元代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曾经为好友周密作《鹊华秋色图》,并在图上题跋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俊俏特立,有足奇者。”因见于儒家经典,又秀美奇特,故而华不注山虽小,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登临题咏者不计其数,拔其尤者,有李白、曾巩、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士禛等。这其中,以李白《古风》(昔我游齐都)一首最为著名。但是,历代题咏华不注的诗文,一直没有一部较全的总集和一部较好的选本。张振、许浩编撰的这部《华不注山诗文选注》(以下简称《选注》),填补了后者的空白,是近年来济南地域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历代题咏华不注山的诗文虽多,但是它们的作者还是以一般文人和地方乡贤为主,李白、曾巩这样的知名文学家终究是少数。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当中梳理出和华不注山有关的诗文,实非易事。除了名家别集之外,编者还充分利用了《山东文献集成》《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大型丛书。在广泛搜罗、细致爬梳的基础上,又适当地进行了筛选,称得上是质量并重。
  对于《选注》中收录的诗文,编者还通过校勘尽可能地还原了它们本来的面目。例如张养浩的《游华不注》,起首两句是“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君山冠古今”,我曾看到数个版本中的“君山”都作“华山”,甚至今天还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济南本地书法家在书法作品中写作“华山”,但仔细推敲诗意,华不注山“单椒独立”,正如“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君山,所以不许君山独冠古今,文意晓畅。假如作“华山”,解释成西岳华山则不通,解释成华不注山自身则矛盾。《选注》在注释中说:“华不注山在万顷湖水中,正如同君山之在洞庭湖中。”可谓精准。此外,编者还尽可能地为每位作者都附上了小传,使得《选注》使用起来极为便利。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如何利用好古人的文学遗产,是地域文化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例如民间传说等,利用起来可能相对容易,开发的余地也更大(例如改编成影视剧等);地域性的诗文作品利用起来确乎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汇编成总集,作为工具书备用固无不可,但是这充其量算是保存,谈不上利用。只有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大众、具备一定的普及色彩,才能说得上是利用。一方面,《选注》利用了大量的名家经典和大型文献丛书,具有坚实的学术和文献基础;另一方面,《选注》为所选诗文加上了通俗易懂的注释,这让基础稍微薄弱些的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这种“地方性诗文选编+校勘+注释”式的集子,在地域文化研究学术性和普及性的两端之间取得了平衡。
  我到济南读大学之前,先知千佛山,后来又通过《鹊华秋色图》知道了华不注山,到济南后,最为心心念念的景点就是华不注,只因为华不注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而已。我想,有和我类似想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