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绘画这门特殊“语言”中去发挥、去创造

淄博市妇联实验幼儿园 于浩

齐鲁晚报     2020年05月12日
  如今幼儿教育的改革快速发展,一些新的幼儿绘画教育的思想和理论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知并被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然而在绘画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行为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市妇联实验幼儿园教师于浩针对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现状及教学思路进行了探究,希望幼儿教师在自我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中,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勉励自己,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绘画:特殊的“语言”
发展幼儿创造力、健全人格的阶梯

  美术活动的开展对于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幼儿成熟个性的养成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园绘画作品能帮助幼儿了解大自然、认识社会,帮助幼儿了解到更多地东西。绘画是没有过多的标准、没有过多的限制,幼儿可以在这一“天堂”里自由地发挥、去创造。
  幼儿围绕自己独特的情感展开想象与创造,同时也沉浸在绘画带来的愉悦中,幼儿借助绘画来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幼儿的这种特点,使得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进行情感沟通和获得心理满足的重要方式。
  绘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幼儿能够借助绘画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思维与想象,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教学单一、重视技能、评价空洞
绘画教学的“三座大山”

  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的绘画教学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邯郸学步”式的模仿教学,以临摹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评价作品的标准是与示范的范例的契合度、相似度,幼儿只能被动机械地复制,没有充足的空间自由发挥。部分教师将焦点集中在对幼儿绘画技能的传授,并给幼儿制定一套有固定框架模式的绘画方法,忽视了对幼儿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遮掩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达不到美术教育“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的目的。
  同时,评价语言空洞,缺乏激励性也是绘画活动的一大痛点。大多教师经常采用诸如“画的不错”、“画的漂亮”、“画的真像”这类语言来评价幼儿的作品。但是这类语言缺乏具体性、缺少针对性。幼儿在听了这样的语言评价之后无法充分理解评价的内容,不清楚自己的成果好在哪里,有了哪些提高。
教学注意新思路:
多元、氛围、家园合作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的想象思路是不间断的,情感充实而又饱满,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幼儿教师指导绘画时需注意,重点是要唤起幼儿之前关于绘画的记忆和想象,然后组织讨论,让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够顺利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依据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指导的作用。
  适当的增强绘画活动的趣味性,在绘画活动中添加新的元素,对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营造一定的活动氛围,让幼儿愉快的进入绘画学习情境,如播放优美的音乐、讲故事、做游戏、比赛等都能给绘画教学活动营造有趣、欢快的氛围。同时教师要理解、宽容幼儿的“与众不同”的绘画行为,不随意指责幼儿,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造。
  幼儿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庭也必然有义务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幼儿园也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绘画;可以设家长园地,打破传统的由教师控制园地的局面,注重家长的参与,让家长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孩子绘画方面的进步,实现家园合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