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除湿”大作战

详解湿气来龙去脉,强身健脾是关键

齐鲁晚报     2020年06月07日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漫漫长夏,又到“除湿”季。我们常说的“湿气”是什么?出汗多是湿气重吗?体内湿气重有什么危害?为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司国民,详细了解湿气的来龙去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秦聪聪 实习生 周嘉禾

湿属六气,湿邪致病
  入夏以来常感疲劳倦怠,济南市民赵先生自我推测,这是体内“湿气太重了”。
  “我是不是湿气重?”这样的询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司国民在门诊过程中已经司空见惯。
  “我们所说的‘除湿’指的是除去我们身体多余的湿气,湿和湿邪不是一回事儿。”司国民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中医认为,湿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六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一种气候变化,正常情况下,人体会根据四季的更迭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其中,正常的湿对人体可以产生滋润的作用,但是,如果“湿”过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成为了“湿邪”,人们常说的“除湿”,除的是“湿邪”。
  “济南人夏天晚上喜欢去撸串,这容易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脾气不运就会产湿。”司国民介绍,中医还将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顾名思义,阴雨潮湿的天气,人涉水、淋雨,穿没有干透的衣服,湿从外部侵袭人体,这都属于外湿。而内湿一般是由脾胃运化功能下降,又好食肥甘厚味、油炸甜腻的食物引起。
  司国民告诉记者,湿属阴邪,湿性重浊黏滞,湿邪侵犯人体,会表现出湿邪过重的特异性症状。就临床表现而言,如果湿邪侵犯头部,头昏沉重,就像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压着;如果湿邪侵犯关节,关节就容易屈伸不利;湿邪侵犯肠胃,多表现为消化能力下降、食欲下降、胸脘痞闷、倦怠乏力。比较直观的,如果早上舌苔厚腻,大便黏滞,这都是湿邪作用的表现。
  湿邪作为一种病理因素,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甚至一些肿瘤的发生都可能和湿邪相关。
夏季湿多,易伤脾胃
  “天气炎热,身体也热,人就会贪凉,如果不能节制,就会损伤脾胃。而也是因为天气热,食物容易腐坏,吃进去也容易伤脾胃。另外,吹空调贪凉,也能使脾胃受伤。”司国民说,湿不是夏天特有的,四季当中皆有湿,人体也会被湿邪侵犯,只是人体被湿邪侵犯的渠道比较多,导致夏天湿邪的表现比较多、比较重,而究其原因,是夏季伤脾的因素比较多。
  司国民解释说,中医所说的脾,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脾脏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在中医看来,脾乃后天之本,整个胃肠消化系统都属脾的功能范畴。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消化系统包括胃的受纳、小肠的腐熟、大肠的传导,这都是脾运化功能的体现。如果湿邪重,导致脾功能下降,脾运化不动,所有的水谷精微都不能吸收,就不能为人体代谢。
  健脾是中医除湿最根本的问题。夏季暑气蒸腾,就需要脾阳来运化。所谓天人相依,人体的阳气与天阳相对应,夏季人体的阳气功能也加强,祛湿除湿的力量就加强,所以夏季是利于除湿的,除湿速度会比较快。
  司国民指出,正常情况下,发汗是除湿的一个渠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出汗多就是体内湿气重。
  “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的出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排毒,另外一种是人体适应炎热气候的降温。”司国民表示,有时如果出汗很多,不但不能祛邪,反而会伤阴耗阳,达不到除湿的目的。此外,胖人多湿,但并不是所有胖都归因于湿邪重。
正确祛湿,诊断为先
  “正常情况下,人体应该有湿气,但没有湿邪,不过,一般情况下,湿邪也有轻有重。”司国民指出,如果发现湿邪较重,就应该到医院就诊,看湿邪侵犯到什么程度,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果湿邪不是很重,还没达到导致疾病,影响人体生活状态的程度,可以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
  司国民介绍,祛湿的关键是健脾,而健脾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运动,运动可以提升人体整个机能代谢水平,包含胃肠功能,消化能力变好,祛湿的力量就会强一些。另外,就是避开那些伤脾的因素,比如远离潮湿之地,饮食避免黏腻,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风能带湿,生活当中要注意通风,脾受困扰就会少一些。
  另外,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药食两用的食品,比如陈皮荷叶泡水,茯苓煮粥,薏米赤小豆煮水也可以祛湿。
  “《神农本草经》中薏米归于上品,它能够健脾胃、利水气、消水肿、祛湿邪。赤小豆也可以健脾胃,祛湿气、消肿、安心神,这两种在一块用可以祛湿、健脾、安心宁神。”司国民强调,虽然赤小豆薏米确实可以除湿,但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常服,“一喝一个夏天或者一年,这都是不对的”,因为薏米性寒,如果胃寒的人就不建议久服,久服会伤胃。
  司国民提醒,用药的前提还是辨症,大家主动对症调理是好事,但如果调理不顺利、效果不明显,还是建议寻求中医大夫的帮助,因为若不对症,非但不能调理身体,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