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科创奖,不能一撤了之

齐鲁晚报     2020年07月17日
  “神童”科创奖不能一撤了之,必须一查到底,并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一片质疑声中,“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国家级大奖”一事有了初步结果。7月15日晚,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想必用不了多久,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员会也会宣布撤销该项目的全国三等奖。
  从舆情骤起到奖项撤销,只有短短两三天的时间,这样的反应速度值得肯定。但是,若想就此息事宁人,恐怕有点儿过于乐观了。诚如媒体所言,关于这起事件,还有不少疑问亟待解答。
  一个连博士都不一定能完成的科创项目,竟被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娃娃轻松拿下。任何一个对科研稍有了解的人都难免心里犯嘀咕。
  这个项目是当事小学生自己完成的吗?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公布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参评项目必须符合“三自”原则,亲自选题、亲自设计和研究、亲自制作和撰写。按照科研常识,当事小学生的参赛项目达到“三自”的可能性极小。当事学生的父亲已在事后道歉中印证了这一点。这位研究方向“恰好”跟儿子一致的父亲,已经承认自己“过度参与”了儿子的科研。“过度参与”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只参与了“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还是为了帮儿子“弯道超车”而越俎代庖?是否存在对公共学术资源的滥用?这些问题都急需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各级评委是否尽到了把关之责?在省赛环节,云南省科协邀请的评审专家大多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从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资历来看,要甄别出参赛者是否作假、参赛项目是否靠谱,应该非常简单。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指出当事项目的可疑之处,还一路放行,将其推上了最高领奖台。更严重的是,国赛阶段的评审似乎也走了过场,本该更严厉更有水平的评委们同样像有人评论的那样“瞎了眼”。这究竟是为什么?背后是否存在某些不敢见光的东西?有关部门应跟进调查,尽快让相关专家出来走两步。
  在某些人那里,科研评奖早已成了一种各取所需的“局”。组织者打着各种堂皇的幌子“做局”,参评者夹带各种私货“入局”,评委们则看似一本正经地“糊弄局”。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套取相关经费或参赛费,参评者猎获赖以升学晋级的荣誉和证书,评委们在嘻嘻哈哈中坐收不菲的评审费。看似“多赢”的结局,其实是对创新精神、学术尊严乃至政府公信力的亵渎与戕害。
  从这个角度看,“神童”科创奖不能一撤了之,必须一查到底,并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