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是被逼的

齐鲁晚报     2020年07月25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昱
  当你敲击电脑键盘打字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在键盘上,英文26个字母要这样排列,以至于让所有初学者在记忆时都要费半天工夫呢?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键盘布局方式,因为其从左上角数起的头几个字母是“Q、W、E、R、T、Y”而被通称为“QWERTY键盘”。1878年7月24日,第一台采用这种键盘布局方式的商用打字机由美国的雷明顿公司出产并投放市场。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键盘布局方式之所以能在当时各种键盘布局方式中存活下来,原因并不是它有多好用,而恰恰是因为它难用。
  1714年,意大利人发明了第一款打字机,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不断有人尝试优化打字机,让它变得更加实用。但早期打字机遇到的一个通病是:作为全机械结构的打字工具,如果使用者打字速度过快,两个高频字母之间又挨得太近,就会经常出现它们的连动杆搅在一起的卡键问题。此时,打字员不得不停下来修理卡键,其所耗费的时间远比打字速度快所省下的时间要多得多,所以,在早期的键盘设计中,让打字员的速度更快不是追求,让他们慢下来反而是目标。
  这一目标最终被“键盘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办到了。他的思路是,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以最大限度拖长重复敲击同一区域按键的时间间隔以避免卡键。按照这一想法,他在1868年设计出了第一款“QWERTY键盘”,又经过几年的改进,最终才将其推出。
  但“QWERTY键盘”的稳定性虽然有了,布局效率却真的不高,比如大多数人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键盘进行英文写作时,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人最不灵活的指头,却要频频使用它们,而人类相对灵活的食指和中指,在打字中却只负担了30%左右的工作。
  所以,不少打字员在使用过这种键盘后抱怨用它打字极累,但有什么办法呢?这种键盘布局是当时市面上稳定性最高的布局方式,打字虽然累人,也比动辄要停下来修机器好吧?于是大家就忍了。
  而人的适应性是很高的,1888年,美国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字锦标赛”,一个名叫马加林的法庭速记员展示了他发明的基于“QWERTY键盘”的盲打技术,因为这套盲打技术指法分工明确,打得又快又准,他毫无悬念地夺得了比赛冠军。赛后,马加林开始开班教人学盲打,而这套技术我们今天也很熟悉——每个人刚接触电脑时一定要学的键盘指法就源于此。
  随着技术的改进,一些发明家开始试图设计更合理的键盘布局,比如1936年,美国华盛顿有一位名叫德沃拉克的发明家就设计了一套“德沃拉克键盘”,据说这套键盘布局能将熟练打字员的打字速度提高约三分之一,而学习时间却只有“QWERTY键盘”的一半。德沃拉克认为自己搞出了跨时代的发明,这项发明很快将替代老旧的键盘设计。
  但不幸的是,他的发明很快销声匿迹,我们今天甚至都难以找到他所设计的键盘布局究竟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在“QWERTY键盘”已经广泛普及之后,再推动一款新的键盘布局是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打字员为了追求更高效率,在学习了“德沃拉克键盘”后,他就必须要求其所在的公司为其配备这种特殊的键盘,但会有这样好心的公司吗?他肯定拿不准。同理,公司在革新技术时也会心里打鼓:如果我们单独订购了大量“德沃拉克键盘”,能不能招到足够多的能熟练使用这种键盘的打字员?这种打字员会不会漫天要价?而生产厂商在投产这种打字机时更拿不准——这种新打字机,会不会有市场?
  键盘布局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实在太大了,而收益却有限,没人愿意负担这种成本和风险。于是,“QWERTY键盘”作为一种有缺陷的设计就这样一直被沿用了下来,直到今天。
  用户的习惯是商业竞争中必须抢占的制高点,当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铺开、让大多数人都习惯之后,竞争者即便有更好的点子、更优秀的设计,也很难再对其完成替代了,这种故事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依然在不时发生。比如QQ、微信火了之后,很多公司曾试图推出自己独到的社交软件与其竞争;今日头条刷屏之后,类似的新闻APP也试图完成改朝换代;抖音、快手掀起短视频革命之后,短视频APP又成为一种风潮……这都是在重复德沃拉克当年的思路,设想也许很美好,但想成功却难上加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