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再怦怦乱跳,是啥给他新生?

齐鲁晚报     2020年08月18日
 房颤那些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秦聪聪
指导专家 王营    
专 栏 简 介
  本专栏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暨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山东分中心专家团队倾力打造,旨在普及房颤知识,规范房颤治疗,服务广大房颤患者。
  再次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时,已经是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半年后了,久居新疆的孙先生看到复查的心脏彩超结果,既感动又感激——左心房由64mm缩小到了54mm。
  回想术后一直能保持正常心跳,孙先生已经自觉庆幸不已,如今被告知心脏大小还有所恢复,内心的喜悦更是按捺不住。

  更多详情可关注
科室公众号
  心脏过大
又患持续性房颤

  早在30年前,孙先生在查体时就发现患有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随着时间推移,心功能恶化,不得已,在10年前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好在配合规律服药心功能有所好转。
  不巧的是,4年前不时出现的心慌给孙先生的心头又笼上几分惆怅——自己又得了房颤,如今已经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屡屡的心慌、气短不适使孙先生意识到,不能再拖了,自己的房颤得抓紧治疗。
  然而,辗转新疆及老家济南的几所大医院,孙先生均被告知左心房太大了,房颤不能考虑导管消融手术治疗。这意味着,恢复正常心跳,对于孙先生而言遥不可及。
  一边是自己不具备手术条件的“大心脏”,一边是被心悸不适严重困扰,恢复窦性心律的强烈意愿,孙先生开始四处寻医问药,上网查阅房颤知名专家时,他检索到了刘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主任,房颤诊治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心血管疾病房颤诊疗领域国际著名专家,临床特色是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房颤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2010年其团队成为国内第一个年房颤消融例数过千的中心,2012年成为国内首个房颤消融总例数过万例的中心。迄今为止已完成5万例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其中房颤导管消融超过3万例,曾连续八年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刘旭教授带领团队凝炼出先进的房颤治疗理念--房颤转子(Rotor)消融。Rotor是近年国际上房颤领域的热点,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持续性房颤的关键病灶。刘旭教授率先在国内引入这一理念并提出了“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通过明确病灶位置,运用新的标测技术,更精准地实施射频消融术,大大提高了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家门口找到“转机”
心脏不再怦怦乱跳

  了解到刘旭教授的基本资料,孙先生心头又燃起了希望:他有可能会治好自己的病吗?
  就在孙先生准备去上海找刘旭教授治疗自己的房颤时,他在无意间从朋友那儿了解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暨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山东分中心在老家济南成立了1年多了。刘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会定期坐诊实施手术。
  久居新疆的孙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了医院,赶回了山东,在“家门口”见到了刘教授。
  孙先生表达了自己想恢复正常心跳的迫切想法,刘教授也沉默了一小会儿。他心脏的确太大了,已经不具备手术指征了,如果非要尝试一下,也不能抱太大成功的希望……
  不过,此时孙先生已经笃定,就算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尝试。
  在孙先生的迫切要求下,刘旭教授带领团队制定完善了手术方案。两周后,刘旭教授为孙先生实施了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尽管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但在充分的术前评估与准备的基础上,手术进行一切顺利。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孙先生脸上绽出了笑容:教授的高超技艺与自己的坚持,为日后的健康又争取到了希望。
  出院后经过一周的休整,孙先生再次回到新疆的工作岗位。在当地多次复查心电图都提示正常心律,孙先生心里更加踏实了。
  没想到,惊喜还在后面。近期心脏彩超复查,他的心脏竟然也在缩小。
  据介绍,临床中孙先生的例子并不少见,他的幸运来自他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保留的执念,为自己争取了机会。更幸运的是,他接受了刘旭教授团队精湛的手术技艺,使自己离健康更近一步。
  愿更多的房颤患者远离卒中、心衰困扰,畅享快乐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