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背后的中国古代兵制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5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迪士尼新出品的电影《花木兰》,讲述了一个女孩为了家族荣耀和实践骑士精神,毅然代替父亲成为皇帝的骑士,在经历一系列冒险之后荣耀加身、衣锦还乡的故事。
  因为有这么一个完全西式的故事内核,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让人吐槽不能的情节:比如,甄子丹饰演的将军,在看到有士兵撒谎后,惩罚措施居然是让他们收拾东西回家——这是服兵役好吗?真要撒个谎就能回家,那兵营岂不都跑空了?再如,李连杰饰演的皇帝一听说草原可汗杀进宫来了,立刻抽出宝剑,领着几个侍从就去找人家单挑了。
  当然,如果用西方骑士故事那一套去理解,还说得通的。西方中世纪的战争,大多也就是几百上千个骑士之间的小规模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单兵素质很重要,骑士必须对领主忠诚并勇敢善战,不合格的会被解除附庸关系,而解除附庸关系是很重的惩罚,骑士将丧失地位、田产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电影《花木兰》放给欧美观众看,他们大约不会觉得有多违和——中世纪打仗,还有别的打法吗?
  然而,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动辄拉起呼啦啦上万人的队伍搞大规模作战,其基础就藏在花木兰的细节中。《花木兰》的底本《木兰辞》起源于北魏,北魏的军事动员体系叫府兵制,府兵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别又影响至深的制度。
  严格说来,在西魏的.rw0改革府兵制、去除其中的民族歧视色彩之前,“府兵制”除了是军事制度,还是一套民族压迫制度——南北朝时,北方草原民族(鲜卑人)靠快马弯刀占领了中原,北魏军事贵族们最初将“从军”视作一种鲜卑人才能享有的特权,他们规定汉人老百姓只能耕地、交纳赋税,鲜卑人则可以免交租税,同时拥有更多的田产,但代价是,一旦遇到战事,鲜卑人要成为“府兵”,每家每户都要出男丁,跨上战马、拿起弯弓为天子(可汗)效命。
  这套系统的雏形,跟西方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有点像:同样是为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之后而设,同样是上级赐予下级以田产、下级回馈上级以军事效力的效忠关系,难怪西方人会误解。然而,几乎同时代发轫的这两套相似体系,后来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在西方,骑士和领主贵族在整个中世纪始终保持着对上级较强的“议价权”,这种议价权最终形成了议会、宪章等制度。   
  但东方的故事却不一样:北魏的鲜卑可汗在入主中原后很快汉化,接受了秦汉延续下来的大一统式皇权思想。中式皇权思想的内核就是拒绝权力的分割:基层府兵们真正得到的,仅仅是那些田产的经营权和不交租税的权利。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由于没有治理权和独立的政治地位,府兵们的田产总是很容易被侵蚀、兼并掉。在《木兰辞》中我们也能看到苗头:木兰决定从军后,第一个行动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你一个府兵家里不备一匹马吗?平时训练咋办?
  无论是动画版还是真人版,迪士尼所拍的《花木兰》中,马都被改成了木兰家家养的,西方人可能没法理解有从军义务的骑士家里不备马。但在《木兰辞》中,木兰不仅马是现买的,连骑马的配件都要现买应付,这证明这家人已经不习弓马很久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花家的经济条件不再允许日常养马。与其饲养这样一匹古代吞金兽,还不如平时卖了补贴家用,战时再买以“应付差事”。
  显然,这样凑合出来的“府兵”战斗力十分堪忧。最迟到唐代初年,府兵的“败坏不堪用”成了大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征高句丽,就亲眼目睹和感叹了府兵的战斗力下降。李世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两条路:第一,重新整肃和确立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其核心是重新保障府兵们的财产权,以保障兵源质量;第二,由朝廷出钱,专门雇用一帮能打善战的“游侠儿”充作“天子亲卫”,这些人完全脱产,吃喝拉撒都由朝廷管。这套体系后来就发展成了“募兵制”。这么一番“励精图治”下来,唐兵的战斗力居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水平。
  但李世民的这两个应急药方,后来都被证明有严重问题:“均田制”和“租庸调”并没有解决如何保障财产的问题,土地兼并随着时间推移故态复萌,府兵制最终彻底败坏。而募兵制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了一个尾大不掉的梦魇——一支雇佣常备军的成本实在太高,唐太宗的孙子唐玄宗时代,无法填满各藩镇养兵的财政亏空,于是酿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和随后的藩镇之祸。
  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兵制就是在各种变种的府兵制和募兵制之间打摆子:宋代执行了较为彻底的募兵制,但也造就了空前的财政重压,最终催生了行事操切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怀着对李世民的崇拜,又重新搞起了山寨版的府兵制,他划出一些农户为“军户”,要他们世代服役,不必纳粮。朱元璋得意地宣称自己“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粮”。但两百年以后,府兵制的那个顽疾又出现了——与之前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只给了兵户田地,却没给他们保卫田地的相应权利。王公贵族、官员豪绅利用权力侵占田产在明末又成了大问题,军户制度的彻底败坏,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从八旗至绿营再至湘军、淮军的转变,几乎就是把北魏府兵制到唐代藩镇割据的旧事用短短两百多年时间重演了一遍,再次证明了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所以,《花木兰》这个故事背后,其实暗伏着一条古代中国兵制一路走进死胡同的发展曲线——中国古代兵制从与同时代西方骑士制度相似的出发点开始,最终却走上了一条与他们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样的历史背景,好莱坞的编剧们是无暇了解的。
  那么,原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无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北魏的情况论,如果不按府兵的身份服兵役,花木兰的家族就要像普通的汉民一样交纳很重的租税,不仅经济地位要进一步沦落,社会地位也会下降,所以她为了家族只能挺身而出。至于一个连战马都要现买的女孩,怎么对抗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燕山胡马”游牧民族,如果各家府兵都这样勉强,这支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会怎样,这就不是木兰能关心的事情了。
  说简单点、也直白些,这就是一个北魏府兵家庭无奈之下“应付差事”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