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就是家人,想得比自己还周到

一年365天不离开,养老院就是老人们的家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5日
   ◥为丰富老人闲暇生活,敬老院准备了精彩活动,老人现场合影留念。
  家人带着重孙子来看望老人。
  “我已经没有家了”“家里没有人了”……在槐荫区玉清湖敬老院,生活着许多这样的孤寡老人,他们有的是无保户,没有组建家庭,无依无靠;有的老伴已经去世,孩子许久才能来看一次;有的身体不健全,不愿与外界交流。但是他们大多乐观、知足,渐渐把敬老院当作家,过起了柴米油盐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团圆是一个奢侈的愿望……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林媛媛 赵卓琪
 
年轻时就喜欢养花
把养老院的阳台变花园

  由于腿脚不便,今年81岁的杨秀华平时很少出门。“在这儿吃得挺好,住得也挺好,没事我就喜欢种种花。”说着,杨秀华蹒跚着走到了阳台,指着自己种的茉莉花,“这两天终于长了骨朵,它不开花我就着急。”老人一边揪着枯叶,一边念叨着,“我天天都给他们浇水,今年海棠开得好,茉莉也开了三回。”闲暇之余,养花就成了杨秀华的爱好,虽嘴上说着只是种着玩,可心里别提多喜欢。
  在槐荫区玉清湖敬老院待得久了,杨秀华与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有了感情,在她的床头还特意摆放了一张和工作人员的合影。虽然有了看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但杨秀华的眼中还是流露出一丝孤单。“孩子们上班的上班,看孩子的看孩子,都挺忙的。”杨秀华淡淡地说道,她一共有7个孩子,但是由于平时不得空,只有节假日才能一起来看看她。“我不想他们,他们也不用来。”要说起为何这样,杨秀华还是难掩心中的失落,“孩子们来的时候很热闹,但还是要回去,那个时候又只剩我自己了……”或许是不想一次次地分别,杨秀华干脆断了念想,随遇而安。
  谈起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杨秀华特别得意地伸出手比画了一个四,“至少得摆四桌!”她说,这次过节她的外甥、外甥女、女儿、女婿都会来,“他们说了,直接接我去饭店吃”。杨秀华难掩喜悦,虽有时嘴硬,但心里对孩子们还是十分牵挂。 
在养老院住了十年
还惦记着空着的老房子

  今年85岁的王保华可以算是养老院里的“元老”,住进来已经十余个年头,对这里的感情也不用多说,自然是逢人就夸。“我来到这儿别提多高兴了。”王保华说,十年前的他十分瘦削,不足120斤,而现在的他已经有160斤了。“政府的政策好,我从这儿吃得好住得也好,肯定长肉。”王保华激动地说,前阵子他回家,由于胖了不少模样也变了,街坊都认不出了。“不光这些,还给我发衣服呢!”说着王保华拿出了他的红西装,“这衣服好,到时候我穿出去,也是给社会增光。”
  墙上的福字,身上的红衣服,王保华看着心里也暖和。虽然没有家人的陪伴,但王保华却一点也不闷,热情爱聊天的他,在院里的好友也不少,拍的合影还特意拿了相框裱起来。
  说起自己在老家的房子,王保华也一直惦记着。“我有空就回去看看,别荒了!”王保华说,但是收拾了房子以后干啥用呢,王保华自己也不知道。
  52岁的于勇在敬老院算是年轻人。因为患病,他从12岁开始就腿部残疾,长期在家很少出门。“我喜欢安静,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于勇说,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我喜欢看新闻,本来就不出门,要是再不看看新闻,那怎么了解社会啊?”
  在养老院于勇也不爱出门,他喜欢坐在阳台上,看天空、看白云、看树。“我就喜欢静,自己一个人就特别舒服。”
吃的药自己弄不清楚
都是工作人员买好配好

  “家里已经没有人了。”在玉清湖敬老院还有许多像李雪梅这样的孤寡老人,他们没有子女,更多了一份孤单。“我是回民,但是在这吃的都很好,鸡肉、鱼肉都有。”这样的生活让李雪梅已经很知足。“我同屋的室友比我小点,和我相处得很好,正好互相做个伴。”然而谈到家人,李雪梅只是喃喃地道,是自己的侄子送她来的。
  李雪梅患有心脏疾病,每天都需要大把吃药。“一顿吃12粒药,就是一个药罐子。”李雪梅说,吃的药有时候自己都弄不清楚,都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帮她买好配好放好。
  “早晨吃这一小盒,中午吃这个。都放好了,我就按时吃,快吃完的时候跟他们说一声。多亏着他们啊!”李雪梅拉着养老院工作人员的手对记者说,自己没有家人,工作人员和同伴就是家人。
  跟李雪梅同住一屋的老人生病做了个手术,被家人接回家休养,李雪梅非常惦记她,盼着她早点康复早点回来。
  就连不爱说话的于勇也跟工作人员很熟络,自己心里的想法经常跟他们说一说。于勇喜欢静大家都知道,有时候工作人员劝他出去走一走,敬老院的文艺演出、放电影等活动,也都来喊他。
  “我从小在家里呆得时间长了,到人多的地方就紧张、害怕。”于勇跟工作人员说,“我自己一个人呆了四十几年,经常一坐就是一天,一句话也不说。”
  工作人员就从于勇爱看的新闻跟他聊,聊着聊着话不知不觉就多起来。“以前在家都很少说话的,咋跟你有这么多话说?”于勇笑着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