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领,创新赋能

青岛高新区跑出“加速度”争当“领跑者”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5日
  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青岛高新区。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冲锋”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四大“核心战场”,切实将功能区改革举措落实到提升发展之“质”、聚势发展之“速”的细微处,不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GDP增长5.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1.7%,增速全市第一;工业投资实际增长56.5%,增速全市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7%,增速全市第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震 通讯员 尚萌萌
  聚焦聚力
精准突破重塑主导产业新格局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剥离了52项社会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区,这也意味着必须精准建立与之高度适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架构,才能避免“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发展窘境。围绕全市产业方向和区域定位,青岛高新区迅速调整主导产业格局,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催动产业裂变式发展。
  得益于产业链结构的灵活调整,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已累计引进相关项目200多个,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期间,高新区医疗医药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爆发式增长,尚德生物产值增长855.7%,普瑞森医药产值增长61.8%,海尔生物产值增长40.3%。“医疗医药”产业链已累计引进150余个项目与330余家市场主体,总投资超过140亿元。
搞活队伍迸发活力
开创担当作为新局面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功能区改革是省市委为落实中央对山东和青岛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的具体改革举措,最根本的就是要激发内生动力,搞活干部队伍。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机构由原来的22个部门压缩为“八部一委”,干部队伍从平均年龄42岁降为平均年龄35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由37%提高到52%。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坚决破除“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逆向激励,树立起以“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近期,青岛高新区纪工委出台《关于激励担当作为、争创一流的实施意见》,通过“3项教育”“3项制度”“6项机制”建立起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清晰制度导向,设立担当作为奖,旗帜鲜明地为担当作为者“撑腰”“鼓劲”。同时,出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清单(2020)》为党员干部们划出干事创业“安全区”。鼓励党员干部们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燃”起来、跑起来,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平台思维
创新驱动“双招双引”实现新突破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以建设全市科技引领城的主引擎和主阵地为己任,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5月,青岛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全省唯一获评开发区、全市唯一获批单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已经成为全国“双创”工作的一面旗帜。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服务品牌“蓝贝”在变局中开新局、化危机为转机,打出“云”服务组合拳,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创客5000余人次,多方面赋能科技企业稳步发展。
  8月7日,青岛高新区作为全市首家奔赴上海招商的功能区,取得了可喜成绩——总投资达到80亿元的涉及软件信息、医疗器械、智能家居、光导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创业孵化、商贸物流、科技金融、会展服务等领域的11个主导产业项目以及火石创造等7个招商平台项目集中签署合作协议,落户青岛高新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要素与长三角高端要素在此对接交融,胶州湾与黄浦江再次“牵手”,共同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沪青力量”。目前,这里聚集起中关村、腾讯、华为、中兴、百度、微软(中国)等全国知名孵化平台,建成产业载体35个,投入使用孵化器面积约230万平米,自主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1家,引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500余个。
顶格推进
流程再造展现营商环境新作为

  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重点外资企业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产值增长156%,并计划追加2000万美元的投资,企业经济逆势上扬,坚定发展信心的背后,始于高新区的“立言立行”。当前,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正成为青岛高新区管委“办事”的新理念,更成为众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的“关键一招”。
  领导带头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摇旗呐喊,正逐渐成为高新区改革后的常态——组织青岛市首场“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近百个;参加“援企助销”活动帮助企业内销带货;参加机器人线上推介大会,吸引全市逾千名企业家参与;组织企业参加银企对接会、现场解决十余家企业融资难题;参加路演、带货等活动,帮助企业在疫情中寻找机遇……功能区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一把手”带队频频为企业“站台”“鼓劲”,画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同心圆”。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建立“1+N”政策体系,设立1亿元抗疫专项资金,出台11条服务政策,通过租金、税费、金融等“点对点”的扶持,筑牢市场主体的“基本面”。同时,高新区积极推行网格化服务,将园区内1200余家重点企业纳入网格,选派83名网格员下沉一线,围绕企业主动问需、反馈政策落地、收集意见建议,实现政企携手化危为机,牢牢把握了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开放共赢
多方链接打造国际合作新高地

  “目前世界上仍没有针对单个精细胞筛选的技术,我们很有信心填补这一空白。”在万里之外的以色列,Q-Art医疗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阿隆·沙列夫坐在电脑前,通过视频形式向来自中国的医疗机构及投资者介绍其团队项目——自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4月份试营业以来,这种跨国际的项目交流和产业对接活动正在成为常态。
  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所在的位置是青岛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智力岛,岛上链接着欧盟、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人才资源:欧盟创新中心、日本ワンダフルフライ株式会社(WFC)青软实训产教融合基地、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布局于此;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走进硅谷、伦敦、柏林,“中以创投家”进行全球巡回路演,美国硅谷11个高科技项目来青岛高新区投资路演、以色列创业加速器StartupEast来访、芬兰萨洛市市长来访、芬兰国际创新项目亮相……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在青岛高新区频频上演,为青岛打造中国北方新的开放战略支点汇集技术、汇聚资本、汇合要素。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共引进高端海内外人才项目50余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专家130余名,专家引进数居青岛市前列,海外归国人才700余人,其中外籍常驻人员164名,外籍专家32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