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

党建引领德治支撑 文明乡风遍地开花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5日
  张洪洲在为参观者讲解张氏家训。
  昌德松带领书画爱好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月湖晨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祖锋 通讯员 魏康 李彦
  打造道德教育基地,让传统美德成风化人;设立道德基金,让道德模范好人有好报;制定道德积分体系,乡村和谐文明蔚然成风。近年来,莱西市以“党建引领、德治支撑”的治理思路,建设以教育阵地、评价引领、实践养成为内核的乡村德治体系,以德治促善治,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人人争当道德模范
乡村和谐文明蔚然成风

  在莱西夏格庄镇,如何将“德”治与村庄治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近年来镇党委探索的问题,道德积分管理体系的出现让问题迎刃而解。当地为此制定《村民道德积分评议办法》,在各新村成立“村民信用管理小组”。每季度,各村管理小组会结合村庄工作对全村村民进行1次道德赋分并予以公示。积分高的不仅可以悬挂“道德家庭”标识牌,提高他们的荣誉感,还可以在道德超市选购物品。村民为了给自己“争光”,便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积极参与到村庄的治理中,不但实现了村庄的善治,还促进了村庄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好人好事政府给了‘说法’,让‘无名英雄’们获得了社会认可。”在莱西市举办的邻居节活动中,全国文明家庭、88岁的昌德松老人因为常年活跃于社区服务一线,累计获得道德积分231分,名列所在永兴街社区道德积分排行榜榜首,获得水集街道颁发的“好邻居”道德奖金500元。
  昌德松所说的“说法”是莱西市在道德评价领域施行的创新举措,即引入积分制,建立统一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将个人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量化为道德积分,归集到信用平台数据化管理。利用财政补助、社会捐助资金设立“道德基金”,发动企事业单位加盟道德联盟体系,采用积分抵顶折扣等优惠办法,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表彰道德模范。截至目前,已有青岛豪邦大酒店、莱西市新华书店等40余家单位(组织)申请加入市镇两级道德联盟体系。
  同时,莱西市在12处镇街设立46个道德积分超市,丰盈“道德资产”,鼓励村民以道德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形成“好人好事-道德积分-关爱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导群众崇德向上、孝老敬亲、邻里和睦、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真正让有德者得实惠、有动力。
  “以前推进一项工作再三催促,总有群众不理解、不配合,政策再好,群众不信任有抵触情绪无法落实。”谈到道德积分带来的变化,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主任王守全深有体会,“道德积分评议、公示、兑换机制‘点燃’了居民的热情,现在群众会主动献计献策,配合政府中心工作,政府、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全面打通,社区和谐度大幅提升。”
  当前,莱西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昌德松和他的“伙计们”积极响应号召,投入了新的“战斗”,带头做起“粉刷匠”——以色彩绚丽、雅俗共赏的墙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等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为人居环境整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打造道德教育基地
让传统美德成风化人

  莱西市在引领乡村德治中,用文化来润育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观,培育起德治的文化基础,形成社会新风尚。
  “我们要学习张梦鲤一心为民、先公后私的精神,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日前,在莱西市夏格庄镇双山村,党员张洪洲正在为前来参观政德教育基地的小学生讲解明代大理寺卿张梦鲤的故事。从2018年开始,莱西市夏格庄镇党委政府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在双山村打造了德治体系样板,逐渐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之路。今年,该镇深入挖掘了双山村传承600余年的“清、慎、勤、智、仁、勇”张氏家训内涵,打造了“双山政德教育基地”,将该村600多年的祖传家训固定下来,传承下去的具体实践。基地建成后,双山村两委以此为教育阵地,常态化开展村民培训、乡村教育,传承乡贤惠政、传播美好品德,夯实村庄治理道德底蕴,着力打造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德治莱西样板。
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莱西市累计投资3亿元,化虚为实,建设100处主题鲜明、内涵集中的特色道德教育基地,将埋没在岁月里、停留在记忆中的红色故事、文化经典、好人好事加以挖掘、梳理,以雕塑、展览、墙画、情景再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固化、展现出来,以此为依托开展思想教育,形成成风化俗、以文化人的浓厚社会氛围,使身边人学“身边事”,焕发出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的生命力。
  目前,莱西市已建成1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35处博物馆、村史馆和16个诗教先进单位。胶东行政公署旧址、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解文卿烈士就义处等“一馆六区”红色场馆布局已渐显雏形,德教胡同、乡村记忆博物馆、库区移民文化中心等德教阵地成为莱西乡村德治教育的坚固堡垒。
  德治阵地愈牢,文化浸润愈浓,民风愈加淳厚。在长期的德治下,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据悉,为配合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双山村启用信用积分本,成立含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10人的道德积分管理小组,对清扫村内卫生、调节邻里纠纷、参与疫情防控的得分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双山村村民代表张浩说,过去各种方法都试了,卫生整治效果一直保持不住。现在用积分制兑换日常用品的办法,发动起村民自觉打扫和维持周边卫生,既能节省开支、又可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升村民道德意识,一举两得。如今,走进双山村,不管是村里的大街小巷,还是村民家房前屋后,环境干净整洁,空气清新。
  当下的莱西,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社会和谐有序,莱西也因此获得群众测验“答卷”高分。在2019年度山东省和青岛市组织的群众满意度调查和民生工作评价调查中,莱西市稳获青岛各区市“双第一”。
公益文化引领德治
绘出乡村善治壮美图景

  一直以来,社会公益平台在乡村德治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董爸爸,你歇一歇吧,我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辅导作业。”8月9日,在莱西市河头店镇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初二的李安琪对董金辉提出要分担辅导低年级学生的“担子”。时光拉回到2017年,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的董金辉看到农村存在大量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萌生了成立公益组织展开关爱救助的想法。
  那时的李安琪因为与父母相隔千里,缺乏情感关爱,格外叛逆,学习成绩徘徊在班级中游,一度想要辍学回家。刚刚创立小雨滴公益组织的董金辉通过排查,注意到了这位弱小又倔强的小姑娘,开始了“一对一”的成长关爱之路。三年帮扶下,小安琪渐渐放下了心理隔阂,专心于学业的她学习成绩大幅提高,稳定在年级前列。
  三年多的时间,董金辉化身为众多孩子们眼中的“董爸爸”,小雨滴也一步步成长起来,成立起莱西市首家公益组织党支部,按照“党建+社会工作+社会志愿服务+社会组织”联动模式,发展社会工作者22名、志愿者600多名,在政府购买扶持下,培育全方位的乡村德治实践养成:从寒暑假、周末为留守儿童提供接送、餐饮、托辅学业全流程免费教育,到为近200位特困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跑跑腿”等贴心服务,从不定期组织志愿者看望慰问特困家庭、五保户,到建立助老大食堂为全镇60岁以上老人提供低价午餐服务……小雨滴已发展成为覆盖面广、认同度高、影响力大的乡村治理平台。服务范围扩大的同时,小雨滴逐渐受到社会认可,大有春风化“雨”之势。
  “以小雨滴为代表的乡村德治实践,与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相结合,为社会弱势群体托底,大大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莱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永传说道。
  在莱西夏格庄镇,为化解村民矛盾,当地成立“五老话心室”,将村中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德高望重的老人集聚一起,村民出现矛盾时,村两委便把“五老”和当事人聚到一起,让当事人说一说原委、讲一讲理由,然后再因势利导,效果出奇得好。镇党委还在各村成立了法律工作室,当“五老话心室”无法处理矛盾时,便由法律工作室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对矛盾纠纷化进行兜底处理,实现了“访诉分流”。
  聚沙成塔,滴水成海。目前,莱西市已建立各类志愿服务队伍377支,志愿服务小队2000余支,登记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3万人,形成丰富的道德实践养成体系,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乡村善治图景正在莱西大地铺展开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