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明的融合与人类命运

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三位学者做主旨演讲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8日
一 纸 蝶 变  只 为 一 城
0531-85193700 13869196706
读者热线>>>
找记者 上壹点
2020.9.28
星期一
  文/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康岩 张清直

  9月27日上午,刚刚落成的曲阜尼山讲堂和合堂,座无虚席、掌声雷动。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场重要活动,节会主旨演讲在这里举办。此次演讲由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主持。来自深圳大学、山东大学、孔子研究院的三位学者,围绕文明的融合与人类命运这一主题,以不同的学术视野作主旨发言。

  扫码看视频。
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景海峰 疫情之后更需要对话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全方位的概念,其中,文化共同体是最重要的基础。
  景海峰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每个文明系统在经历了各自独特的成长过程后都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而精神共同体的构建,则是在人类文明的普遍意义上寻求一种共同性。这种共性的获得,需要相互理解、互通互融,需要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对话、互鉴。可以说,文明对话既是一种信息的交换,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智慧、儒家文化可以为文化共同体的呈现提供其特殊的价值。
  “从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到重视人伦的价值和生命实践的‘五常’思想,儒家给人类社会所提供的重要范式就是重视德性,因而,儒家思想的柔韧性和包容度,更适合于思考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他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剧变,尤其是这次新冠疫情之后,文化力量的重新洗牌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激化了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对话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更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重建就不是对原有系统一种修补和改造,更不是要回到各自封闭性的历史幻想当中,而是经过一番新的磨合之后再认真地思考人类道德的普遍价值问题,重新建构适应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的一种普遍伦理。

  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景海峰。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贝淡宁 有朋自远方来,高铁只需三小时
  出生于加拿大的贝淡宁,一直对儒学情有独钟。他登上演讲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讲了一件趣事:“今天早上在曲阜碰到一个老朋友,对我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说这有点误会了,因为山东大学新校区在青岛即墨鳌山卫,原来属于齐国,现在坐高铁三个小时就到了。”
  在演讲之前,还有朋友建议他可以用英文发言,但在贝淡宁看来,儒家学说中的一些概念很难翻译,于是他决定继续用中文讲,只在最后一部分才用英文总结。
  此次演讲他带来的题目是《公民之间的等级:为人民服务》,这是他此前与复旦大学教授汪沛共同创作的一本书中第二章的题目。贝淡宁演讲的重点是“贤能政治”,他认为选贤能的理想就是为人民服务,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合理标准,“在西方也是如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种对贤能政治的有力辩护。”
  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从孔子开始,一直在讨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统治者。《礼记》有一句话:“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说得就是要让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儒家主张选贤与能,实行惠民仁政,体现了儒家选拔官员的理想标志,既有能力有效地处理问题,又有天下为公的情怀。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贝淡宁。
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杨朝明 “中国之治”体现着“中国智慧”
  “大家知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面有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用多种语言写着一行字‘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固无须在人的思想中筑起捍卫和平之屏障’,人类如何思想,如何筑起一个屏障,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追求。”
  杨朝明在发言中说,人心多元,尚书说“人心惟危”,孔子说“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一个人内心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脸上是看不出来的。因此,人心凝聚尤其重要。
  正因如此,中国早期思想家特别强调具有整体共同意义的“一”,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多民族和谐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中华思维的独特与智慧之处恰恰在于一统于“多元”的对立统一,二者和谐一体。在奋斗目标上一致,在具体措施上多元,在主流价值体系上一统,在表达形式上多元。
  “正如今年以来,防控疫情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所显示的那样,中国之治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稳定和和谐,中国的制度体系也为许多世界有识之士所关注。”杨朝明说,今天的中国之治,作为新型的国家治理体系,体现着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的问题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之治在异同于多元的互动中关注共同体原则和主体化意识,将荣誉感与责任感相连,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进一步润泽荣誉感。
  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杨朝明
■今日本报B01-04 ■本版编辑:李蕊 ■组版:曾彦红 ■校对:李从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