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主创团队:

奇巧之思构筑“春秋气象”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9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睿    

  舞台之上,话剧《孔子》的主创团队用音律、色彩、灯光构筑出一个诗意的世界。各色人等的矛盾与对比,反衬出孔子的高尚与不甘。孔子以及追随者的高光与落寞,在各种元素的构筑之下,承蒙着历史的光辉,也闪烁在今人的视线当中。
  音乐是穿越时空、跨越地域最直接的介质,剧场中,充满春秋气象和诗经风格的曲子缓缓流淌。为了让话剧《孔子》古意烂漫,而且要让现代人喜欢,作曲家董乐弦在创作时做足了功夫。“比如说《关雎》这首词,本来是一首男性视角的情歌,但我把它写成了女生合唱。”董乐弦所创作的《关雎》,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是如花似玉的姑娘们,看到追求者们求而不得所表现出来那种得意扬扬的状态。音乐中还加了合唱、人声等元素,整体听起来非常震撼,令人回味无穷。
  为话剧《孔子》伴奏的是我国著名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现在正值音乐季,我们推掉了两场演出,全力支持《孔子》首演。”青岛交响乐团党总支书记孙延栋说,此次乐团全编制上场,总共来了70余位乐手,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一应俱在,还加入了东方民族乐器,“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市歌舞剧院就曾排过关于孔子的舞剧,时隔这么多年又迎来一部话剧,我们能参与其中感到很荣幸。”
  将交响乐与话剧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到一起非常具有创新性。青岛交响乐团业务副团长、首席刘玉霞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会跟国家大剧院合作表演歌剧。与话剧《孔子》合作可能会更复杂一些,需要与剧情、人物的情绪配合。”凭借多年来的表演经验和应变能力,青岛交响乐团与话剧《孔子》完美呈现出一场瑰丽恢宏的视听盛宴。
  如果说编剧导演赋予作品之“魂”,演员赋予人物之“神”,服装造型赋予角色之“形”,那么舞美、视觉、灯光等部门,则着力营造舞台之“境”。
  话剧《孔子》所打造出来的舞台空间,可以用“奇”和“巧”二字概括。舞台是画布,灯光是画笔,在第六场“困境”中,孔子与弟子困于大雪之中,一瞬间漫天的星斗挥洒到整个剧场之中,观众沉浸在点点星辰里,
  舞台结构只包含了一个斜平台和两块环形投影幕,整个舞台以中国水墨风格为底色,打造出来一个简洁、浪漫的抽象空间。乍一看仿佛没什么特别的,但随着剧情展开,斜平台缓慢转动,舞台将演员们的另一侧推到观众眼前,原本平面化的演出画面立刻变得立体起来。“舞台设计中还包含了两个转台和一个升降台,使用了很多机械道具去展现整个演出的高低起伏。”舞美设计罗江涛告诉记者,用这种多维的舞台设计来转换不同的空间造型,以配合剧情发展。
  音乐辉煌,映衬着“天下大同”的童声化作永恒,全剧终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