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医附院刘艳荣科研团队研发项目获省级扶持

精准检测助诊疗方案“量体裁衣”

齐鲁晚报     2020年10月15日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编辑:孔茜 组版:李腾 校对:周治深
B0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茜
通讯员 张勇 高爽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长,如何实现精准化诊疗成为了诸多医学人共同致力的方向。秉承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技师刘艳荣,坚持以肿瘤精准诊疗为立题方向,重视研究的应用价值与创新性,与数名专职科研人员、在读研究生以及医院相关研究领域的临床和医技科室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组成了肿瘤精准诊疗新技术研发团队,深耕肿瘤组织类器官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的研究。目前该团队所申报的课题不仅获批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立项建设项目,其检测技术也已应用于部分临床,为患者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体外药物敏感检测
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指导

  谈及肿瘤不禁让人色变,病痛的摧残让很多中晚期肿瘤患者痛苦不堪。此时,如何选用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则显得尤为重要。药物治疗作为抗肿瘤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虽为患者带来诊疗希望,但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容易产生耐药和毒副反应,导致治疗失败。
  “临床用药一般按照现有指南,而靶向治疗仅仅针对已知靶点,如果患者没有该靶点或突变阳性,患者则没有办法在靶向药中受益。”刘艳荣称,肿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同一病理类型的不同个体肿瘤患者的生物医学特性、药物敏感性、愈后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个体化差异也造成了肿瘤治疗的复杂化及不确定性。而受现有靶点和靶向药物肿瘤的局限,仅仅采用基因测序这种间接的检测方式,很多情况下并不足以给出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为使患者获得“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诊疗方案,近年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技师刘艳荣带领团队成员,以肿瘤组织类器官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为抓手进行了细致研究。“目前该技术已部分应用于临床,可检测出患者是否存在耐药性,对何种药物有反应等。”刘艳荣称,所谓敏感性检测技术,是对患者肿瘤标本体外培养、试药的过程,通过体外使用抗癌药物,确定具体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一般3日左右即可开具报告,可为患者后期用药选择、用药剂量、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提供精准指导。
  而针对肿瘤易复发、转移的特点,不断优化成为了项目下一步攻克的方向。“希望可以将患者的标本进行冻存,如若患者复发可再次进行药物测试。”刘艳荣说。
深耕恶性肿瘤医学领域
团队斩获省级项目扶持

  如果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无数平庸的研究,那么选项立题便显得格外重要。“针对肿瘤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难题,医学上虽一直致力解决,但许多类型肿瘤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使肿瘤患者及其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同时恶性肿瘤高额医疗费用也对医保基金产生较大压力。”在刘艳荣看来,寻找直接、准确、可靠的临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的技术方法,了解肿瘤发生发展演变的本质,是突破性开发新技术的有效途径。而颠覆现有检测手段,依托突破性技术研发帮助肿瘤患者精准治疗既是济医附院肿瘤精准诊疗新技术研发团队立题攻克的方向。
  该项目通过建立临床相关性高、检测周期短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体系,不仅可为临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检测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提高恶性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高昂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国家沉重的医保负担。还可为临床前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可靠的模型保证,显著提高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我们团队主要由优秀中青年队伍组成,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刘艳荣介绍,团队依托济医附院病理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学历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1人。专业背景涵盖肿瘤学、病理学、药理学、药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可为从临床-细胞-动物-分子的全链条式肿瘤技术研究到实现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经过精细化的研究,团队所申报的《基于肿瘤组织类器官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的研究》已获批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立项建设项目。其检测技术也已部分应用于临床,为患者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刘艳荣(中)与团队成员进行研究讨论。
微山县人民医院举行MMC正式运营启动仪式 标准化规范服务让患者更暖心
结核病宣传进社区 提升群众防治知晓率
  本报济宁10月14日讯(记者 孔茜 通讯员 田贺 范芹) 10月13日上午,微山县人民医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正式运营启动仪式在综合门诊楼前举行,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医院代谢性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使管理服务水平迈上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新台阶。同时将为代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全方位、个体化的疾病管理服务。
  当日上午9时,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峰,枣庄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费大东,微山县卫健局医政医管科科长郑安平,微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庆东、王洪敏、党委委员岳宏以及各乡镇医院相关负责人员到场参会。随着激昂的音乐响起,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21世纪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同时,也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原因,出现大量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微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洪敏表示,为满足群众对就医质量和效率提出的高层次需要,微山县人民医院积极创建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项目(MMC),旨在建立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一站式、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综合管理平台,结合数字化随访系统,开创代谢性疾病诊疗管理新模式,使内分泌学科成为代谢慢病管理前沿阵地,并为国家代谢疾病患者提供统一标准化的服务。
  启动仪式后,专家们在康复医学科会议室进行知识讲座和经验分享。其中,微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洪敏就慢病管理经验进行了分享、枣庄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费大东解读了《心之所向 肾之所往——ESC2020 SGLT2i研究新进》、微山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娥讲解了《从ADA指南更新看SGLT2i的治疗地位》。
强防控、促提升,济宁市举办全市学校卫生工作培训班 多形式夯实学校卫生工作基础
  本报济宁10月14日讯(记者 孔茜 通讯员 贾祺祥) 近日,济宁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制科联合健康教育科、团支部组织志愿者宣传队一同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动员全社会参与和关注结核病防治工作。
  活动中,工作人员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了结核病流行现状、正确预防结核病的知识与方法、国家免费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辖区居民讲解结核病的常见症状、传播途径及近几年结核病现状及发病情况,并热情耐心地解答居民提出的疑问。同时,通过发放结核病防治宣传单向公众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进早日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本次活动共发放防治结核病宣传手册、宣传单共300余份。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社区群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防护意识,为社区结核病防控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辟购药“绿色通道” 为患者第一时间送家中
  本报济宁10月14日讯(记者 孔茜 通讯员 刘甜甜) 为做好济宁市2020年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近日,济宁市召开了全市学校卫生工作培训会议。各县(市、区)卫健局疾控科负责人、疾控中心分管主任、业务科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等8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会上,济宁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就目前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开展情况及中小学生体检工作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就学校卫生工作中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科科长王道桥对《2020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与干预工作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对学生常见病监测范围以及监测学校的选择、具体的监测内容和方法、近视和肥胖等学生常见病的干预工作以及监测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疫情防控工作内容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要提高认识、加强质量控制,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卫生项目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保障学生健康安全放到应有的高度,认真学习有关卫生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及规范,严格履行学校卫生工作各项职责。
  此次培训,有效指导了各县(市、区)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对提升济宁市学校卫生管理水平,增强学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各项学校卫生工作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切实做好学校卫生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报济宁10月14日讯(记者 孔茜 通讯员 王正忠 杨磊) 为切实满足参保人员的用药需求,汶上县第三人民医院在健康扶贫中充分考虑慢病、重病贫困群众用药购药的实际困难,开辟了一条购药“绿色通道”,由贫困群众的签约“家庭医生”第一时间送到患者手中。
  “王大爷今年68岁,无儿无女,下肢残疾行走不便,每次去医院拿药都很不方便。”日前,汶上县第三人民医院赵相燕家庭医生团队专门来到与她签约的北村贫困居民王大爷家中,送去了他每天必吃的高血压、冠心病的药物。
  “目前南站街道共有贫困人口两千余人,其中近六成患有慢性病,甚至还有一些失能失智的老人,对于上门服务这方面的需求非常大。”汶上县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王正忠介绍,送药上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和家庭医生签约的慢性病贫困群众。自开展“送药上门”服务以来,既避免这部分特殊人群去医院就诊配药的来回奔波,同时又能将交叉感染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了把健康服务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心坎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