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超期,要清理也要反思

齐鲁晚报     2020年10月22日
  □宋鹏伟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月20日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记者注意到,此番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布的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共有52人,其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一人为2002年入学,已经“读博”18年之久。此外,2003年入学,“读博”17年的还有2人。
  对超期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本身无可厚非——“严出”本身就是高校教育应有的一部分。不过,毕不了业背后的真正原因有哪些,还需要深入分析,才能防微杜渐。
  近年来,随着博士招生人数的增多,博士延期毕业率也在持续上升,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有数据显示,我国博士延期毕业率在2003年只有不到50%,而2018年已经增长到64%——多数博士无法按期毕业。
  究其原因,一方面,不排除有部分博士生在考上的那一天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为混混日子就可以顺利毕业;另一方面,有媒体报道称,博士教育存在一些弊端,譬如,很多高校要求博士必须在指定的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成绩合格,就是论文发不了”的困境,也让许多博士被动超期。此外,也有部分导师没有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身上,甚至安排“私活”过多占用了博士生的学习时间,也导致博士生难以顺利毕业。
  可见,退学处理只是结果,着力解决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弊端才是关键。如果是态度或能力问题,那么自当及时清退;如果是毕业门槛过高,甚至超出实际需要,就需要反思制度要求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改正。
  无论如何,严格要求没有错,但前提是建立科学的淘汰体系,对社会负责,也对学生负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