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养虾的汉子3个月赚了6万

利津县陈家屋子村推广“上农下渔”,把盐碱滩变聚宝盆

齐鲁晚报     2020年10月22日
  村民在村里的扶贫产业大棚干活,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
  薄纯峰在家里新清理的水塘前谈明年的计划。
  中秋节的时候,女儿对着薄纯峰生气了。
  十几岁的女孩,一半埋怨,一半撒娇,怨爸爸留给自己家的虾太少了,“还没吃够就没了”。
  听到女儿的话,薄纯峰赶紧去市场上买回来几百块钱的大虾。
  父亲沉默的爱不知道怎样表达,就在女儿一餐一饭的欢喜里。
  从父亲的责任来讲,这份爱表达得太迟。薄纯峰家在利津县汀罗镇陈家屋子村,在2018年底宣布脱贫前,曾经是十里八乡都有名的省级贫困村。薄纯峰和村里大部分的壮劳力一样常年在外地打工。因为父母年迈,女儿要中考,今年5月份才回到村里养虾。
  好消息是,今年的大虾丰收,父女俩也日渐亲密,日子有了新的盼头。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王开智 张园 王光照
过去村民割苇子为生,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
  从东营市区出发到汀罗镇陈家屋子村,车越开越远,路越行越偏。一路上迎风舞动的芦花和地上红色的碱蓬草交织出东营最美的季节,但这盐碱地上独有的植物也预示着这片土地的贫瘠。
  在过去,村里有个口头禅:“陈家屋子拐筐子”。意思就是陈家屋子是靠要饭才能生活的村。以前的陈家屋子,都是盐碱地,不长粮食,只在沟沟坎坎里长着芦苇。村里靠着割芦苇编草席为生,全村人均只有不到一亩的耕地,饭都吃不饱。
  “我从16岁就出去割苇子,太苦了,但是不干这个又没有活路。”天气好的时候,70岁的陈占凤都会蹬着三轮车到村庄附近的沟沟坎坎里割芦苇。陈占凤说,自己最高兴的就是两个儿子虽然在农村,但是都不用再受割苇的苦:“一个在厂子里上班,一个包了水塘养虾。”
  养鱼养虾,是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来的生计,但农人渔获靠天收,碰上不好的年份甚至能把本钱都赔进去。
  陪同我们采访的人是陈家屋子村党支部书记满栋。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下派帮扶的第一书记,已经在村里待了一年多,对村里的大小虾塘、鱼塘都了如指掌。他不算健谈,但谈起村里工作的时候,整个人都显露出飞扬的神采。
  去虾塘采访路上,村民尚文光指着记者的球鞋说,如果早几年过来,白球鞋进村就粘一圈泥巴,能重上好几斤。
  “整个村没有一条好路。那时候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为了防止下雨路堵住,都得准备一台拖拉机当拖车。”尚文光说,2014年陈家屋子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在此之前,村里一条硬化路也没有,出不来进不去。如今村里新修了公路、翻新了房子,村民们都由外地回到家里养殖,成立农业合作社,让村庄有了人气,有了内生动力,这才是村庄最有活力的改变。
养虾3个月净入6万,单亲爸爸生活更有奔头
  说着话,记者一行在一片正在清淤的水塘边停下。薄纯峰早已等候多时,他是村里那种典型的能干人,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说起话来嗓门大,显得粗犷又利落。
  尚文光悄悄跟记者说,薄纯峰如今是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很不容易。但在薄纯峰的脸上,曾经的苦难没有留下多少悲伤的印记,尤其是说起眼前的水塘时,薄纯峰的语调会不自觉提高,眼里放光:“这是我承包的虾塘,今年夏天我放了10万尾虾苗,产了3800斤虾。一斤虾卖25元,卖了9万多元,净收入能到6万元。”
  薄纯峰的虾塘是村里“上农下渔”模式的一个小小缩影。
  “上农下渔”,是根据土地盐碱及旱涝等特点,通过挖池抬田、以渔改碱进行“上农下渔”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上边台田以种植棉花为主,玉米、林果等为辅,下边池塘养殖草鱼、鲤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实现高附加值的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由于台田渗水的作用,池水含有一定的盐度,不仅适合常规淡水鱼类生存,而且非常适宜放养广盐性鱼虾类,增加了养殖品种的数量。此外,台田还可以种植棉花和林果等经济作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靠天吃饭、种植单一的发展模式,曾经带不来一分钱收益的盐碱滩,现在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过去,薄纯峰在城里干押运,一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刨去吃饭住宿都寄回了家里。可女儿快要中考,父母年迈无人照顾,今年薄纯峰选择回到村里发展。  
  “谁不想在家门口挣钱?可回家不知道干什么。多亏了满书记和村里,这些水塘没有他们弄不起来。”
  在今年养虾之前,薄纯峰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养虾经历。2013年的时候,薄纯峰曾想回家养虾,但一个大水塘投了5万尾虾苗后,只捞上了不到3万尾虾,个头还不大。再加上养虾的误工费,那一年真是赔大了。
  “当时就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虾在水里看不见,养殖全靠天养天收。现在满书记来给我们当支书,经常组织着出去学习,也找专家来给我们教课,我这才知道养虾原来这么多学问。有了技术,心里就有底,我这才想着回家来养虾。”
  精明的庄稼人,心里的算盘打得清楚:“养虾3个多月就能收,6万块的纯收入相当于一个月能挣2万块。一年就干一季,剩下的时间还能干点别的,收入加起来比出去打工挣得多。最重要的是家里也能照顾到。我今年放的虾苗不多,按理说这么大的水塘能放15万尾,还能多挣好几万。”
得益于“上农下渔”模式,村里鱼虾收满舱
  对于陈家屋子来说,今年是个丰收年。得益于“上农下渔”模式的发展,不仅村里的虾塘大丰收,鱼塘也活蹦乱跳地收了满舱。
  “就这么一个池子,出了两三万斤鱼。”在陈家屋子村村北,尚文光指着“跑道鱼”的鱼池告诉记者,作为村里科学养殖的重要实践,300平方米的养殖区今年一共出产了近10万斤鱼,直接经济效益在30万元以上,给村集体带来十来万块钱的收益。记者看到,所谓的“跑道”就是鱼塘中用水泥浇筑的养殖槽,两头装有拦鱼栅,鱼儿在槽里逆着水流游动,像是在“跑步健身”。 
  “这样养出的鱼身体好、品质好,而且用地特别少。”熟知渔业信息的满栋向记者解释,“跑道”面积只占鱼塘的5%左右,其余面积则用来“养水”。“跑道”两端各有一台推水增氧装置在运转,使得整个鱼塘中的水不断循环流动。“跑道”一端建有集污设备,鱼类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随着水流被推送到这里集中处理,帮助水体保持清洁。“传统的养殖塘水质混浊,鱼的死亡率高。”满栋告诉记者,利用“跑道养鱼”技术的鱼塘自身水质净化能力高,基本实现尾水“零排放”。这也就是为什么“跑道”中养的鱼虽然密度高,但鱼的品质却提高了。
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变身乡村振兴示范村
  鱼虾收满舱,农人学习忙。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陈家屋子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利津县陈家屋子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津县陈家屋子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定期展开培训,邀请专家来到田间地头给庄稼和鱼虾“把脉”,用科学种植、科学养殖让土地产出更高。
  “养虾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要充氧,二是要保持水质。充氧的多少要根据天气来定,比如说阴天的时候就要多一些。水质也很重要,水发黄、发绿,都要测一下亚硝酸盐、含氮量等。”说起养虾心得,薄纯峰俨然是个专家。面对记者的夸奖,他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是现在才知道的。以前不懂,觉得放在水里就能长,哪能想到去学习科学养殖。”
  在家门口有事做,在家乡有钱赚,这就是乡亲们都盼望的好日子。在村里星罗棋布的水塘中,不时有鱼虾跃出水面;汀罗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香菇示范区里,工人忙着采摘香菇;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区,农人在修剪火龙果苗木;招商引资来的花卉基地里,红掌开得正如火如荼……如今的陈家屋子村,早已经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穷帽子,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居等荣誉称号。
  对于来年的春天,每个勤奋的农人都已经做好了打算。薄纯峰计划着再包一个水塘养虾,现在已经过了农忙时节,村里最忙的是开挖掘机的工人,“以前这些水塘都闲着,现在大家伙都想回来包水塘养鱼养虾了,趁着现在没上冻抓紧把水塘清理了,来年投放鱼苗虾苗。”薄纯峰说,“以后不用出去打工,就在家干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