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五十载的重逢

齐鲁晚报     2020年11月17日
  史树青先生
  魏启后先生
  □许志杰

  两位文化大家相隔五十载的重逢,曾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很深的烙印,至今难忘。
  那是2005年五一假期,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携弟子荣宏君到泉城济南举办了一场师生书画展,活动精彩、圆满,史先生非常高兴。展出结束之后,史先生游览了趵突泉、大明湖,参观了李苦禅、王雪涛、李清照等名人纪念馆或故居以及英雄山文化市场。他还提出要去看几位老友,其中就有书法家魏启后先生。经过联系,史先生在回北京的前一天如约来到魏启后的家。
  原来,史树青与魏启后是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上学期间因为对书法、绘画、金石艺术的共同爱好而结成好友,常在一起探讨相关的问题。史先生说他当时非常羡慕魏启后,一是字写得好,还画一手好画;二是魏启后与其兄都在辅仁读书,哥俩出入辅仁,意气风发;三是魏启后认识王献堂,王先生当时在济南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是成就卓著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图书目录版本专家,在圈内名气甚大,深得敬仰。每次放假回济南,魏启后都到山东省图书馆拜访王献堂,得到许多教诲,从中学到很多大学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回到辅仁,魏启后总把自己与王献堂先生学习的体会讲给同学们听,使史树青等年轻学子万分憧憬,希望自己也有一天能像魏启后那样得到王献堂先生的面授。可惜王献堂先生华年早逝,使史树青当面拜见聆听教诲的愿望无法得以实现,成了他永远的遗憾。但是,史树青却始终未能忘记曾经当面受学于王献堂先生的辅仁大学同学魏启后。说来也是遗憾,虽然史树青知道魏启后在济南工作、生活,此前史先生也曾经到济南想与魏启后见一面,听说那时魏启后在一家银行工作,具体是哪家银行就打听不着了。这次到济南,一是要办好他们的师生书画展,再一个就是拜访几位先前熟知的老朋友、老艺术家,如魏启后、张彦青等几位辅仁校友。
  能给史先生当一回司机,当然是莫大的荣幸。让我感动的还是两位辅仁老校友、老艺术家相见时那种真挚的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魏先生家住二楼,已经83周岁的史先生身体微胖,行走多少有些吃力,但还是坚持自己拾阶而上,拒绝他人搀扶。上得楼来,未及敲门,魏先生就轻轻把门打开,仿佛打开了一扇被时光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大门。两位老人几乎没有一丝陌生的对视,就已张开自己的双臂,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作为年岁、阅历相差太多的晚辈,我无法从老人的眼神中窥视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甚或不能读懂他们那深情的拥抱背后的力道是重是轻。魏先生长史树青两岁,是师兄又是兄长。他们相识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北平辅仁大学校园,1945年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各奔前程。辅仁大学是由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创办的,他还创办了上海复旦大学。初为私立辅仁大学,之后改为国立辅仁大学,校长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辅仁大学曾与20世纪初的清华、燕京、北大并称北平四大名校,1952年辅仁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两位先生师出同门,他们所走的道路和人生经历却大不相同。大学毕业后,魏启后回到济南,落脚在银行系统,一直工作到退休。史树青则继续在辅仁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组读研究生,毕业后到东北一所大学任教,又回到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后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与研究工作,直到荣退。
  半个世纪的分别,对于当时只有四十多岁的我而言,完全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怎么也想象不出那是何等心境。岁月侵蚀了他们的青春,不知史树青与魏启后在各自的心里酿下多少苦涩与美酒。两位老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几个陪同的年轻人都刻意离远一点,这样可能更容易还原被时光割裂的青春影像。趁这个时候,环顾魏启后先生的书法研究和创作室,墙上挂着几幅书法作品,仔细一看竟是从画报上剪贴下来的印刷品。一张并不豪华的写字台,上面摆着几支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毛笔、一块普通的砚台。原来我认为像魏启后这样的著名书法家,所有文房用品应是非常讲究的,湖笔、端砚、宣纸、徽墨,这才知晓魏先生那颗朴素清雅之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自己的字画以最低价出售。曾有不少人建议魏先生将书画提价,他却始终不予理会,多少年都是以工薪价走市场。魏先生不止一次说过,我的字不值那么多钱,那些书协主席、副主席的字也不值那么多钱,我写的字就是要工薪阶层的书法爱好者能买得起。正是因为这种平民书法家的情怀,多少书法爱好者有了魏启后先生的作品,成为一生的珍藏和喜爱。
  时光如梭,五十年一晃而过,两位老人倾情谈心的近两个小时更显得格外短暂。两位老人告别的那一幕让我至今不忘,想起来就会眼含泪水。魏先生因为常年站着写字画画,造成腿疾,走路十分不便,平时极少出门。这次魏先生一定要送老师弟史树青到楼下,无论史先生如何劝解都阻挡不住魏先生艰难前行的脚步。只见他俩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像一对老兄弟那样互相提携着、帮扶着、提醒着,既沉重又轻盈,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从二楼到一楼或许只有二十几个台阶,两位老兄弟足足用了四五分钟。我们没有去搀扶,只是跟在后面,看着他们亦步亦趋迈步走向阳光明媚的春天。一别五十年,再一别呢?只听见魏先生说:树青再来啊。又听见史先生回应:一定一定。却不知这一别竟是书画艺术家魏启后与文史大家史树青的世间永别。两年后的2007年11月7日,史树青在北京辞世。又两年后的2009年12月9日,魏启后在济南辞世。
  从魏先生家里出来已到午饭时间,问史先生想吃点什么,他说想吃正宗鲁菜。到了菜馆,请史先生点菜,他先点了鲁菜中的大菜——葱烧海参,又点了自己最爱的红烧肉。史先生心情大好,胃口大开,不仅吃了自己喜欢的鲁菜,还喝了一杯啤酒。席间念念不忘跟魏先生的约定,嘱咐我们找一个秋天再请他到济南,那时候就有正宗黄河大鲤鱼吃了。我们答应,到时一定请他和魏先生一起品尝糖醋黄河大鲤鱼,引得史先生笑容满面。那笑容我至今记得。原来两位先生的面容非常相似,丰满的脸庞,慈祥的笑容,像极了一对和善的弥勒佛。是的,很像。他们将正确的审美艺术和正直的做人道德留在了人间,这是魏启后和史树青两位先生最为相像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