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印章传承人刘欣:

独创斑斓彩,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

齐鲁晚报     2020年11月17日
  刘欣介绍他的作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华春 摄

  一张砂纸、一盆水、一枚陶瓷,一层层打磨,一遍遍洗刷,陶瓷印章在刘欣的手中渐渐焕发出光彩。
  在山东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园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见到刘欣时,他正在准备自己接下来的参赛作品。从爱上刻瓷,到36岁从工厂离职,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梓源,再到成为陶瓷印章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欣从不安于现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幸福的事情,无论怎样艰辛,都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刘欣说。
  毅然放弃高薪工作,走上艺术道路
  父亲爱好读书,小时候,刘欣在父亲的书房里接触到了关于美术的书籍,他对素描、水彩有着浓厚兴趣,这也为他后来制作陶瓷印章打下了底子。“我1992年接触到了刻瓷,觉得非常神奇,就爱上了这门技艺,但是当时也只是作为业余爱好。”刘欣说。
  一开始,刘欣并没有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他去了一家工厂,一步步成为了建厂以来最年轻的中层领导,谁也没有想到,不安于现状的他会放弃那份收入丰厚又稳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已经36岁了,这个岁数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里人也支持我的选择。”刘欣告诉记者,进入全新的一个行业,刚开始并不是很顺利,陶瓷破损率非常高。“有时候甚至一窑的陶瓷都是坏的,真是心疼,并且还不能如期完成客户的订单,还有很多员工等我发工资,那个时候确实尝尽了失败。”
  随着技术的越来越成熟,艺术创作逐渐走上正轨,刘欣的刻瓷技艺也越来越精湛。2010年,刘欣创作的“冰雪山水”系列作品参加省创新评比并获奖,他也被评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把一项技术研究透彻、用到极致后,只有创新求变才能让艺术作品更有生命力。”刘欣说,“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的荣誉,让他深感技艺传承创新的责任。
  随着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和对艺术理解逐渐加深,刘欣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刻瓷工艺,开始专注于陶瓷印章的设计制作。
  研究陶瓷印章,“刘氏瓷印”成为符号
  从刻瓷到陶瓷印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的印章还好,烧制大的印章的时候,非常困难,经常出现炸裂的情况。“刘欣告诉记者,仅仅炸裂的问题就困扰了他好几个月。“大一点的印章都是空心的,所以印章上都会留孔洞,方便气体排出,一开始孔洞是朝下的,后来我们找来了理工大的教授,他让我们把孔洞朝上,这才解决掉了印章炸裂的问题。”刘欣说。
  2012年,刘欣的作品《巨擘评聊斋》组印获得山东省陶瓷创作评比银奖,2015年,作品《汉韵陶风》荣获第五届“大地奖”陶瓷作品金奖,从省级银奖到国家级金奖,只用了三年的时间。“《汉韵陶风》这组印用了我7个月的时间,虽然是陶瓷,但却有着金属的质感,这是我陶瓷印章艺术上的最高峰,现在我都没有突破这个高度。”刘欣说。
  刘欣将现代刻字艺术的元素融入到陶瓷印章中,利用不同釉色的质感和肌理及印章造型的多样性,通过线条对边角的切割,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对比,作品颇具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从印文到印纽都令人耳目一新。他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件又一件佳作,作品成为了他的符号,其陶瓷印章被业界称为“刘氏瓷印”。
  但对于刘欣来说,这也让他很苦恼。“当时人们一看到我的作品,大家就知道刘欣来了,这虽然是一种鼓励,但是这也说明我的艺术很快就定型了,艺术家的艺术符号固化了,这绝对不是我想要的。”刘欣说。
  在陶瓷印章的创作道路上,刘欣曾一度感觉自己的作品风格僵化了,不安于现状的他,开始寻求新的艺术灵感。
独创斑斓彩,获得国家专利
  在一次展会上,他偶然间看到色彩斑驳的漆器,开始琢磨如何将大漆工艺运用到陶瓷印章上。经过三个月的研究,他的这一想法成为了现实,新的作品形式——斑斓彩诞生了。
  2016年,刘欣的《大器·战国红》作品获得白玉兰陶瓷艺术奖金奖。“那个时候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很振奋,就觉得竟然立刻就成功了。”让刘欣没想到的是,批量产出的时候,给了他当头一棒。
  “那个时候承受了很多失败的痛苦,大批量产出的时候,各种问题都出现了,有时候废品率能达到60%。”刘欣告诉记者,经过四年的反复试验、改进配方,也询问了很多专家,目前斑斓彩已经做到了批量生产,还获批了国家专利。
  刘欣坦言,艺术创作的道路是一条孤独艰苦的道路,走的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需要自己不停的摸索,但是当取得进展的时候,内心获得的成就感是很大的。“陶瓷印章虽然很小,但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载体,蕴含着中国文化。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国际视野和开阔的胸怀,最重要的是作品要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刘欣告诉记者,未来,他将继续在斑斓彩的道路上摸索创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