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热土能攥出血”

——临沂市蒙阴县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背后的故事

齐鲁晚报     2020年11月19日
  兵妈妈精心绣制拥军鞋垫。 傅家德 摄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这样的无私奉献书写对子弟兵的爱戴。时光流转,当年奋勇支前的独轮车早已“功成身退”,但沂蒙人民始终坚守拥军支前初心,在传承双拥共建优良传统的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成果,其中省内目前唯一获得县域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三连冠”的蒙阴县,就是代表之一。
  几年前解放军某部到蒙阴驻训,该部首长熟知革命战争年代蒙阴群众为支前做出的贡献,更了解子弟兵在这里浴血搏杀为解放事业做出的牺牲。抚今追昔,他感慨道,蒙阴这片热土能攥出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邱明 公绪成
通讯员 张圣虎 薛义增 秦承波

拥军信念融入血液
  位于沂蒙山区腹的蒙阴县,在革命战争年代,有4万多人参军参战,1300多人英勇献身,13万人参加支前,“孟良崮战役”驰名中外,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名扬全国。陈毅、徐向前、粟裕、谷牧、迟浩田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工作过。
  历经炮火洗礼,拥军的信念已经融入当地群众血液。在蒙阴县岱崮镇台头村,有一座初建于1947年的烈士墓,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附近的73位烈士,其中36位是无名烈士。1976年,作为台头村民兵排长的张士国,成为当地一处烈士墓的义务巡护小组成员。44年来,他坚持义务照看、修缮烈士墓,逢年过节像对待自己故去的亲人一样祭拜烈士。
  沂蒙山的女人善于绣鞋垫。千针万线,花色繁复,那是堪比艺术品的精致。这样的精致,原本只有至亲的人才能享有。比如将要出嫁的姑娘,会给未来的丈夫绣上几双。而新婚丈夫拿到这样的鞋垫,往往不舍得穿,压在箱底一放就是几十年。
  一针一线,饱含深情,今年65岁的刘国香已经绣了整整40年。40年来,从她手中完成的近万双鞋垫,送给了胜似至亲的子弟兵。
  “他们抛家舍业地去当兵,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挺心疼他们。”1980年,刘国香结婚第二年,县里准备在建军节前夕慰问驻军,刘国香也想表达一份情谊,拿出嫁妆衣服换来布料和彩线赶制了一批拥军鞋垫。从那年起,刘国香的拥军情结一针一线地缝进了鞋垫。
  2011年夏天,蒙阴县遭遇旱情,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派出人员、装备赶赴蒙阴打井抗旱。在给水团官兵进驻蒙阴的4个月里,刘国香日夜赶制300多双鞋垫,追到火车站送给完成任务归队的官兵们。
双拥不打折扣
  初冬的椿树沟五彩斑斓,家门口办起农家乐的贺红涛,日子也如漫山的色彩。鲜为人知的是,数年前退伍返乡时,贺红涛一度为创业养家发愁。“困难重重,最缺的就是思路、信息和资金。”贺红涛说,在蒙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提供的协调贷款、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帮助下,他办起了农家乐,还被评为就业创业示范户,旅游旺季农家乐一天的经营额能达到1万多元。
  在整个蒙阴县,目前已有60多家像贺红涛这样的退役军人经营户,被评为就业创业示范户,经营项目涉及种植、养殖、电商、果业、运输等行业。
  “解决好退役军人的出路问题,是蒙阴双拥工作的重点之一。”蒙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红伟介绍,除了帮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2018年底蒙阴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村党组织书记选配试点工作,通过摸排考察“选”、公开选拔“考”、组织择优“派”,分3批选配村党组织“兵支书”,遴选优秀退役军人党员纳入后备库,梯次培养村级后备人才。目前,该县368个村社区支部书记中“兵支书”93人,占比25%;1983名村社“两委”干部中退役军人419人,占比21%;1300名村级后备人才中退役军人占26%。
  在岱崮镇马子石沟村,被誉为“青石板上造绿洲”的“兵支书”闫士照,围绕“崮、石、沟、坡”做文章,探索“1换N”土地流转新方式,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今年6月,闫士照被表彰为全省最佳“兵支书”。
  “作为革命老区,尽管蒙阴可用财力有限,但县委、县政府对服务保障好2300多名现役官兵、2.6万名退役军人和5417名重点优抚对象,从来不讲条件、不打折扣。”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介绍,蒙阴县把服务好、保障好驻军部队当作一件头等大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贴近部队实际和军民融合发展需求,坚持项目化问需拥军,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900万元,协助整修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足额保障来蒙拉练部队,倾心尽力办实事、解难题;依法维护军人军属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普惠加优待,每年对生活在农村的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三属、参战参试、带病回乡等重点优抚对象分别加发1000元、800元、600元慰问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