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傅的店

齐鲁晚报     2020年12月23日
  打算周末去石门镇走走,去之前,先给杨师傅打了个电话,说中午要去他店里吃饭。杨师傅在电话中给我们开起了菜单:花鸭烧油豆腐、丝瓜炒笋干、软兜鳝鱼……
  到石门镇已近中午,我们直奔杨师傅的店,他的店并不在街面上,而是藏在一个综合市场里面,门脸极简陋,不留心都看不出是个饭馆。只在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小的店招,上书五个字:杨师傅的店。
  我们到时,店堂里已经有两桌客人了,杨师傅正忙进忙出地炒菜端菜。他这个小饭馆常就他一个人,从采购、厨工、切配到厨师、跑堂、收银,他一肩挑,还得忙里偷闲地跟客人们扯上几句家常。
  能找到这藏在市场深处的小店的客人,自然多是熟客。一般要到他店里吃饭,前一天就得预订,杨师傅会提前和客人商量菜单。说是商量,其实基本是他说了算,他说小本经营,看客备菜,最主要的是要保证食材的绝对新鲜,绝不用隔夜的食材。杨师傅的菜多是家常菜,初看并无醒目特色,留住客人的,除了手艺外,靠的就是食材新鲜。
  我们进门时,杨师傅刚好端了盘菜出来,招呼着我们坐下,把盘子一搁,脚不沾地又钻进了厨房。
  饭馆很小,每天所能淘得的食材也有限,每餐最多也就接待四桌客人。看几桌菜都上齐了,杨师傅端起一杯泡得酽酽的浓茶,成就感满满地挨桌问味道如何。
  杨师傅开饭馆是半路出家,他的手艺根本没有师承,完全是自学成才。杨师傅的正业是修机床,什么疑难杂症,到了他手里,总能手到病除,名声传出去后,一些外地厂家还会专门派车来接他去修理。走南闯北,见得多吃得广。人家吃过就算了,杨师傅呢,吃过的菜,觉得好吃的,必定细细琢磨一番,回家后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给做出来,吃过的朋友都夸赞不已,甚至有亲朋请客时也邀他去掌勺,渐渐地名声在外。常有人撺掇他开个饭馆,说的人多了,加之年岁渐增,东奔西跑去外地修机床也有点吃不消了,就下决心开了这间“杨师傅的店”。
  开这间店,其实杨师傅还有个难与外人道的想法。他的独生子,少小时不肯用功读书,大了又眼高手低不肯脚踏实地工作,三十多岁的人了,娶了妻生了子,成家却没立业,游手好闲,啃老啃得理直气壮。眼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性格开朗的杨师傅一提起儿子,就再也笑不出来了,长吁短叹个没完。开饭馆,就是想着儿子能给他打打下手,慢慢学上几招,也有个手艺好傍身。
  饭馆开张后,儿子来得颇勤,主要是来店里蹭吃蹭喝。儿子被杨师傅的手艺惯得对美食颇有追求,嘴巴极刁钻。不过总算还有点眼色,看杨师傅忙得不可开交,也会主动帮忙洗菜、端盘子什么的。渐渐地,他对厨事也有了些兴趣,杨师傅炒菜的时候,常在旁边看,顺便打打下手。等客人都散了,杨师傅手把手教儿子炒上几个热菜,又抱出一坛自酿的杨梅酒,倒上两杯,父子俩坐下来,头碰头地吃菜、喝酒,借着点评食材、刀工、火候的由头,父子俩不再相对无语,话题慢慢发散开来……
  在杨师傅的记忆中,好像从来没和儿子说过那么多的话。儿子小时候,他和他妈都拼着命赚钱,儿子几乎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等进入青春叛逆期后,儿子不搭理父母了;儿子的叛逆期似乎特别漫长,多年来父子关系一直恶劣……杨师傅摆弄机床、烹调美食,都是得心应手,就是对这个儿子,却是束手无策。
  如今,因了这间小店,通过这一道道菜肴,父子之间终于找到了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交流方式。杨师傅有些感慨,又有些欣慰,虽然晚了,但总也不算太迟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