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与章丘明水

齐鲁晚报     2020年12月24日
  《醒世姻缘传》描写的龙王庙即现在章丘百脉泉公园内的龙泉寺。
  □于夫

  章丘明水泉水多而旺。东有百脉泉群,西有明泉群,两大泉群汇流,形成绣江北去,注入小清河,流向大海。绣江是章丘的母亲河,百脉泉畔是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故乡,李清照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在泉水滋润的明水这座小镇上,历史上还产生过一部百万言的鸿篇巨制,描写了这座小镇和在这座小镇上发生的故事,书名叫《醒世姻缘传》,作者叫“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又一部反映现实主义的白话言情小说。著名学者胡适在1931年曾预言: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教育史、经济史、政治腐败、民生苦痛、宗教生活的学者,都必定要研究这部书。
  《醒世姻缘传》自第一回“晁大舍围场射猎,狐仙姑被箭伤生”至二十二回“晁宜人分田睦族,徐大尹悬扁旌贤”,写的是发生在山东武城县前世姻缘的故事。从第二十三回“绣江县无懁薄俗,明水镇有古淳风”至一百回结束,基本写的是前世那群人重新托生在明水镇后世姻缘的故事。  
  从创作手法来看,前世姻缘采用的笔法多是构思人物故事,对地方性的环境描写和地理地名涉及的都极少,甚至连武城县城的概貌也没有去描绘。但从二十三回始,作者却用了两个章回的笔墨来描写明水镇的风土人情,将人物故事都布置在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情景中去,使人物活动在明水镇的山水湖泉、街巷店铺、尼庵寺庙之中,而且涉猎到许多章丘和章丘周围地区的地名,使现代人,尤其是章丘和熟悉章丘的读者,读起来感到格外朴实真切。
  文中是这样来描写明水的:“这绣江县是济南府的外县,离府城一百一十里路,是山东有数的大地方。四境多有名山胜水……离这绣江县四十里一个明水镇,有座龙王庙。这庙基底下发源出来滔滔滚滚极清极美的甘泉……”在二十四回“善气世回芳淑景,好人天报太平时”中写道:“那明水村的居民,淳庞质朴,赤心不漓,闷闷淳淳,富贵的不晓得欺那贫贱,强梁的不肯暴那孤寒……却道数十年,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夜湿昼晴,信是太平有象。一片仙山上边满满的都是材木。大家小户都有占下的山坡。这湖中的鱼鳖菱芡,任人取之不竭,用之无禁。把这湖中的水引决将去,灌稻池,灌旱地,浇菜园,供厨井,竟自成了个极乐的世界。”“……挨次种完了棉花蜀秫,黍稷谷粮,种了稻秧,已是四月半后天气;又忙劫劫打草苫,拧绳索,收拾割麦。妇人也收拾簇蚕。割完了麦,水地里要急忙种稻,旱地里又要急忙种豆……”同时作者还有五首《满江红》词和许多诗句点缀在明水镇的山水风景民俗中,都是脍炙人口的灵语妙言,字字珠玑。
  龙王庙即现在章丘百脉泉公园内的龙泉寺。那“滔滔滚滚极清极美的甘泉”即是百脉泉。明水早期是湖边的一个小村,由于济南通往淄川、青州、胶州乃至大海的一条古道从村中穿过,商贸店铺发展了起来,还盖起了多座庙宇寺院。金朝统治时期,在章丘设置四镇,其中明水镇即是其中之一。明水镇因泉水而富裕,因古道而兴隆,为《醒世姻缘传》中的各色人物提供了一个表演的大舞台。舞台幕后的编剧、导演就是作者西周生。
  明朝,自英宗始,政治腐败,国势日趋衰败。而《醒世姻缘传》正是以绣江县(暗示章丘)明水镇为社会缩影,写明朝由盛转衰这一时期的故事。作者在第二十六回“作孽众生填恶贯,轻狂物类凿良心”发出这样的感慨:“天下的风俗,也只晓得是一定的厚薄,谁知要因时变坏。那薄恶的去处,这是再没有复转淳庞。且是那极敦厚之乡,也就如那淋醋的一般,一淋薄如一淋。这明水镇的地方,若依了数十年先,或者不敢比得唐虞,断亦不压西周的风景。不料那些前辈的老成渐渐死去,那些忠厚遗风渐渐浇漓,那些浮薄轻儇的子弟渐渐生将出来,那些刻薄没良心的事体渐渐行将开去;习染成风,惯行成性,那还似旧日的半分明水!”
  作者无力挽回失去的如西周时期的“忠厚之风”,和许多文人一样,只能扼腕叹息。但他又超越一般文人,在感慨兴叹之余,愤而执笔,以小说的形式,揭露社会种种恶迹,以期引起世人的警觉,从罪恶中醒悟过来。这是作者的希冀,也是作者写《醒世姻缘传》的目的。同时,作者的这种良苦用心,也都寓意寄托在“西周生”这三个字中了。
  《醒世姻缘传》中大量使用了方言土语,泼辣恣肆,妙趣飞扬。使所描写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地投影在这座历史的舞台上。笔者留意查访,这些方言土语有的依然还在被章丘人传承使用。如:“头口”(泛指驴、马、骡牲口)“攮颡”(拼命向嘴里塞食物)“撕挠账”“扎煞”“挣歪”“乱插杠子”“鸡力谷碌”“踢天弄井”“二不棱登”“鬼头蛤蟆眼”等等。为此,有些版本的《醒世姻缘传》还对这些方言土语做了注释。但是,有些注释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有的甚至完全错误。如“麻蚍”即水蛭,也叫蚂蟥,却注释成“是一种大蚂蚁”。又如“和包鸡子”,即荷包蛋,却注释成了“疑是水泡鸡蛋”。“越子”,即篗子,是绕线、绕丝的独立工具,却被注释成了“纺车上缫纱用的工具”。说明注释者没有真正弄懂或者误解了章丘明水人说话发音的“地方性”。
  令人遗憾的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只留下了个“西周生”的假托之名。那么,《醒世姻缘传》作者的真实姓名又是什么呢?在清朝以前未有发现对“西周生”稽考的文字记载。自20世纪30年代起,才引起了许多大师专家们的关注。胡适先生认为是蒲松龄著写,并写了洋洋数万言的《<醒世姻缘传>考证》一文。40多年之后,金性尧先生作《<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的文章,否定了胡适先生的论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者所以托名西周生,也即在暗示读者:他是一个章丘人。作者以此署名,正透露他对乡土的深情。”以后,陆续又有人提出是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所著,但根据小说内容来考察,作者当是明代天启、崇祯时人,可能活到清初。李开先卒年是隆庆二年,早天启50多年,观点不攻自破。
  作者是以白话形式,用鲁中泼辣恣肆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来成书的。书中描写了许多官场景象。对官场的贪弊揭露得入木三分;同时,更多的时候则是描写了乡镇的土豪和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对这些人物刻画得一个个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以此分析,作者是一个文学功底很厚、性格诙谐幽默,交友广泛、观察犀利、痛恨时弊的闲居文人。从人际关系上看,作者交际很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僧尼地痞,他都非常熟悉。从地域环境上看,北京城、济南府、泰安州以及明水通往北京、济南、泰安的道路,章丘境内和边缘的小村小庄他也非常熟悉。可以这样推测:当时作者是以明水为生活、活动中心,经常到达北京、济南、泰安;或者在成书以前,也许还做过幕僚、县衙小吏,在北京住过一个阶段,但时间都不会太长,又回到明水闲居。作者博览群书,怀才不遇,对社会劣迹嫉恶如仇。伤时怀古,对西周时期的社会安定生活、康乐淳厚风俗充满着热恋。他的家境可能并不十分清贫,使他有时间有力量有生活保障,展示了他的才气,完成了《醒世姻缘传》这部近百万言的文学巨著。
  书中,作者不惜笔墨对明水镇描写得包罗万象,细致入微。如果没有在明水镇长期生活的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也可以这样推测:书中描写明水的诗词,并非作者成书之时的作品,而是作者平时的散作在成书之时的集中。所以笔者完全同意金性尧先生的观点“作者之所以托名西周生,也既在暗示读者,他是一个章丘人。作者以此署名,正透露他对乡土的深情!”
  俗话说,“地灵”必然“人杰”,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故乡,产生一位这样的“草根”作者,写出一部这样的“问鼎”之作,也许就是一件必然的事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