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路更宽,日子有奔头

“十三五”期间,咱济宁就业工作亮点纷呈

齐鲁晚报     2020年12月24日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编辑:汪泷 组版:李腾 校对:李锡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新闻
找记者 上壹点
B0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徐文锋

  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期间,济宁人社部门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帮扶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为抓手,不断促进和扩大就业,积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2016年以来,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就业始终保持总体稳定态势。
● 300万创业贷款助企业实现技术革新
  就业扶持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十三五”以来,济宁市先后出台《关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济宁特色鲜明、创新举措丰富的就业创业政策,打出抓稳岗、谋发展、强培训、促双创、兜底线“五大组合拳”,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修订完善《济宁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济宁市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就业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政策红利充分释放。2016年以来,全市各项就业资金支出达14.69亿元。
创业带动就业力度持续加大
  “十三五”以来,济宁市着力构建集创业培训、孵化成长、贷款扶持于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从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中安排1亿元扶持资金用于创业带动就业。将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400万元(省标准300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提高到1.5万元(省标准1.2万元)、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标准提高到3000元(省标准2000元)。
  同时,巩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创建成果,建成济宁市创业大学,深入开展创业型示范县市区、创业型示范镇街、创业型示范社区、创业孵化示范平台四级联创共建,6个县(市、区)、13个乡镇(街道)获评省级创业型城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作为全省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唯一试点市,率先推行“政银联合办公”模式,被纳入全省优化政务服务典型创新案例。2016以来,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7.46亿元,扶持3.59万人、663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带动就业22.44万人。
技能培训广泛深入
  “十三五”以来,济宁大力推进终生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劳动者(企业)提单、政府列单、劳动者选单、机构接单、政府买单”五单式培训模式,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有效增加培训供给,培训机构从65家增加到141余家。
  近年来,各县(市、区)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草编、柳编、服装、纺织等特色技能培训,培训更加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落实技能提升补贴,将58项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补贴范围,引导职工提升技术。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31.99万人次、3.47亿元。2016年以来,全市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9.76万人。
就业服务更加精准
  “十三五”以来,在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方面,济宁坚持多管齐下。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实施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行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积极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2016年以来,全市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8万人。
  同时,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2020年,推行“无申请办理”服务模式,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2016年以来,全市9145户企业享受稳岗补贴政策,发放稳岗补贴3.95亿元,稳定就业岗位106.46万个。
  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就业作用,打造“圣地金桥”招聘求职服务品牌,创新开展“直播招聘”“人才夜市”等招聘形式,积极承办举办“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第二十四届世界管理与东方管理论坛”在我市举办,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提速升级。五年来,市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活动551场,有效发挥促进就业、服务企业的作用。
  临近年末,虽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但坐落于济宁经开区的圣道天德电气(山东)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几名工人身穿整齐划一的工装,在几台一人多高的设备前面熟练的操作着。其中一名工人告诉记者,这些设备是即将组装完成的充气柜,“价值130余万元,准备发往成都。”
  据介绍,圣道天德公司是一家生产高低压开关柜及设备安装总承包的企业。虽然成立于2010年,但现代化的综合厂房、全套的进口数控加工设备……都显示着这家年轻企业不容小觑的技术研发及生产实力。“企业的腾飞离不开从2018年开始至今的技术革新。”公司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在这次革新的过程中,公司也曾因为先期资金投入较大,面临着“囊中羞涩”的窘境。该负责人回忆说,尤其到了今年上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公司的资金链更加紧张,“多亏了市就业办的积极协调,让我们在今年3月份成功申请到了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公司用这笔费用购买了机器人、激光切割设备、氦气检漏等设备,从而在实现了降低成本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水平。”
● 技能培训让两口子家门口实现创业
  在汶上,位于南站街道的“汶上县人社局高职免费培训实训基地”,每年可以为1600余人免费进行技能培训。今年8月份,家住在汶上县如意花园社区的王桂苓和丈夫陈瑞超的早餐店正式开业了。这对夫妻之前在北京打工,虽然收入很乐观,但因为忙于工作一年只能回来一趟,两个孩子虽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却成了别人眼中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对性格还是学习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能多陪陪孩子,两口子决定回老家就业,“我俩路过实训基地的时候,无意当中看到了工作人员发的传单。”于是,第二天王桂苓就报名参加了面点培训,“虽然只免费培训了一个月,但我学会了包小笼包、炸油条,还能调制几种凉拌的小菜。”培训结束后,基地的负责人王守雷得知两人打算开家早餐店后,又帮着四处挑选合适的店址。
  如今,王桂苓的早餐店生意十分红火,每天小笼包能卖出去四五十笼,一天的收入能达到六七百元,“最重要的是,我俩都能有时间多陪陪孩子了,这学期一开学,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说着,王桂苓的脸上满是“家的幸福”。
● 学了维修技能让家电销量提升20%
  同样享受到免费技能培训福利的,还有刘传军的家电销售店。在他的店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到他正在对一台空调进行检修,不多时,一通电话打进来咨询他电脑出了问题应该怎么办,耐心给对方解答完之后,刘传军对记者说:“要是以前我还得问别人,但现在这些电子产品、家电的维修我自己就能解决了。”
  去年6月份,苦于客户购买的产品出现故障时,他只能求助于官方售后,往往在等待的过程中耽误了客户的使用体验。于是,偶然得知培训基地有家电维修免费培训后,刘传军果断报了名。“培训持续了一个月,我们上午学习理论,下午进行实践操作。”刘传军说,老师带领着大家开展的解剖式学习令他受益匪浅,“热水器、空调、洗衣机全部拆开,老师手把手的教给我们组装、维修。”
  培训结束之后,店里售出的家用电器一旦出了故障,刘传军几乎都不用再联系官方售后了,他自己便能亲自解决,“你们来之前,我刚为一个客户修好了在我这里买的洗衣机。”刘传军高兴的说,售后跟上来了店铺的口碑自然也上升了,“现在每个月的销量比往年提升了差不多2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