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级的问题在“考”不在“级”

齐鲁晚报     2021年03月11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评论员 王学钧       
  这几天,音乐考级成了一个不小的舆论热点。这主要跟一条建议有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基于对音乐考级现状的观察分析提出建议:调整音乐类考级方式或取消音乐类考级制度。消息一出,迅速冲上了热搜。
  一个看似很小众的话题能在舆论场上激起这么大的波澜,让包括李心草委员在内的不少人有些始料不及。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虽说音乐考级相关人群在整个社会中属于少数,但是,从绝对数量上看,这绝对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音乐考级方式是否调整、如何调整,音乐考级制度是否取消、何时取消,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怎能不引起他们的密切关注?更何况,不少人早已对音乐考级中的种种乱象耿耿于怀。
  这些年来,随着音乐考级的普及,功利色彩也变得越来越重。在许多人眼中,“学琴为考级,考级为拿证”早已成为一则“常识”,至于考级者是否真正喜欢和适合学音乐、考级能否真正提升音乐技能与素养,并不是一件必须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的事。考级场上时常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象:家长急功近利,逼着孩子“速成”;音乐老师拔苗助长,带着学员“跳级”;某些机构把关不严,随意为证书“注水”,将音乐考级做成生意。音乐考级旨在“促进艺术普及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如此乱象显然有违音乐考级的初衷。
  那么,是否应该因此而将音乐考级“一棍子打死”呢?当然不是。作为一种“国际惯例”,音乐考级不仅是检验考生音乐技艺与艺术修养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对考生音乐学习的一种必要牵引与推动。音乐考级之路通常要走好几年,这个过程是挥洒汗水甚至泪水的过程,更是提升艺术修养、开发智力、锤炼品格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取消音乐考级更像是一句“气话”,一种手段用尽之后的无奈之举。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李心草委员不仅在建议中用了“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现状,不如取消考级”的说法,而且,当网友为“取消音乐考级”而狂欢时,他赶忙在朋友圈表明自己的立场:“‘取消’不是目的,回到艺术和教育正常自然的轨道上才是目的。”
  毕竟,音乐考级的问题在“考”不在“级”。为音乐考级正名,更多地应该照着“考”使劲。有关部门应针对音乐考级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调研论证,尽快完成对教学大纲、考级内容及考试方式的调整,并在精简考级机构的基础上强化对考级规程的全方位监管。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用好音乐考级这个指挥棒,引导考级机构好好地组织考级,老师好好地教学生考级,考生好好地准备考级,家长好好地陪孩子考级。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