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爱植树

齐鲁晚报     2021年03月19日
  □郑学富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厚的情感,不仅喜爱植树种花,还留下了许多和植树有关的诗文。
  749年春,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漂游在南京的李白漫步郊外,茂密的桑树已是葱葱郁郁,蚕儿也开始吐丝了。望着清新如画的江南春色,李白触景生情,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一诗,全诗由江南春耕时节写起,继而对自己三年前在家中楼旁栽下的桃树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情景并茂,感人至深。
  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漫游时期。李白携妻子许氏、女儿平阳投奔在济宁为官的亲戚。据《太平广记》载:“李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客至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重名,望其里而加敬焉。”其中提到的“酒楼”即现在的济宁太白楼。李白居济宁期间,儿子伯禽出生,夫人许氏因病去世,后又娶刘氏女为妻,生子颇黎,李白喜欢植树,他偕同夫人、女儿在太白楼旁亲手栽植桃树。之后,开始到江南漫游。
  李白借居南京已接近三年,畅游在吴地春色里,更是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到自己浪迹江湖,住无定居,老家的田园谁来耕种?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想起自己临行前亲手栽下的桃树如今已经是枝条高耸,花繁叶茂,一别至今已是三年,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更是想起了娇女平阳在树下玩耍嬉戏时的情景,手折花朵倚在桃树下盼我回家,如今不见了父亲的面,眼泪会哗哗如同泉水一样流淌。小儿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吧,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没有了母亲,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此,常年在外漂游、心情寂寞的李白不由得思绪万千,肝肠寸断。撕片素帛写下远别思亲的情怀,寄给远在济宁的家人:“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760年春天,在成都城西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望着一座新落成的草堂,欣喜不已。尽管不是高楼大厦,但是对于颠簸流离、寄人篱下的杜甫来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处。他抚今追昔,回望自己的坎坷之路,唏嘘不已。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狂夫》一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此时正值春季,为美化居住环境,杜甫自己动手植树,他四处寻找树苗花草。杜甫在《诣徐卿觅果栽》一诗中描述找寻苗木的情景,“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求得苗木以后,杜甫在草堂前种花植树,饮酒赋诗,酒酣耳热后,竟与当地的庄稼汉、老农夫扳脖子搂腰,厮混在一起,“相狎荡,无拘检”。其实这也流露出杜甫的本色,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树木栽植好后,杜甫精心管理,细心呵护,修剪、施肥、浇灌,俨然就是一位经验丰富、辛勤劳作的园丁。他在《恶树》一诗中写下自己管理树木的感受:“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当然,杜甫在诗中用比喻或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依靠权贵、占据高位、对国家无益却生活得意小人们的愤慨之情。
  819年春,一艘大船在长江边的忠州城停泊靠岸,从船上走下来一位中年人,此人就是新任忠州刺史、时年46岁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辆五马朱轮的专车等候在岸上,按唐朝规定,刺史可乘坐此档的“专车”。然而,忠州竟连一条能行马车的平路都没有,尽是崎岖陡峭的石磴路,白居易只能徒步而行了。
  夜晚,在忠州官衙的白居易彻夜难眠,他想到了繁华的京城,曾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如今尽管是提拔了,但是却被派到这个荒蛮之地,白天行路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的心情糟糕极了,当晚写下了《初到忠州赠李六》的诗,发出怨叹之声:“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
  抱怨归抱怨,但是作为一方“父母官”的白居易仍然是尽职尽责的。他漫步忠州城时,见四周的山岗满目荒芜,目透十里,发出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感慨。他穿布衣,蹬草鞋,微服私访,访贫问苦,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的原因后,他苦口婆心,动员民众植树栽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东坡种花》一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为了培育管理好所栽下的树苗,他每日带领童仆,除草、中耕、施肥、培土、浇灌。树木成林后,白居易看到自己亲手栽植的树长大成林,种下的花卉争相盛开,喜上眉梢,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树木、花草的闲适诗,如“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在他的倡导带领下,忠州昔日的穷山秃岭,后来成为青山绿水,到处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万紫千红。
  白居易在调离忠州回京城时,对忠州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感情,依依不舍,他在诗中写道:“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即使到了京城为官,仍念念不忘在忠州的植树种花的岁月,他曾在诗中说:“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西掖垣中今日眼,南宾楼上去年心。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漫,耶桃山杏水林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