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公里有多远

齐鲁晚报     2021年05月10日
  □周笑语 山东省实验中学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余光中的《乡愁》时常把人们带回魂牵梦萦的故乡。“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故乡两个字无论口中言说,还是笔尖滑落,都让人眼眶发热、思绪万千。
  在城市成长的我,故乡在济阳县新市镇一个安静的小村庄,距省城济南大约80公里,省城北边逶迤磅礴的壮丽黄河,家乡南边小桥流水的静美徒骇河,两个历史性地理坐标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就是这80公里的路程,承载了家中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见证了家乡人的艰苦创业史。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风崇儒,历来有读书求学的好传统。解放前,爸爸的爷爷,也就是我的老爷爷曾在省城求学,那时社会动荡,生活艰辛,没有现代化的公共交通,只有崎岖不平的泥土路。老爷爷的经历非常传奇,天未亮,在家里人千叮万嘱中,来到徒骇河岸摆渡过河。一步一回望,一步一彷徨,在船桨的吱呀声中走出梦里水乡。经过一天的疲惫跋涉,傍晚终于见到了梦中的黄河,进入市区已近夜半。在老爷爷心里,从家乡到济南是一天一夜的路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爷爷也踏上了省城求学的征程。此时条件好多了,出行有了自行车,徒骇河上也修建了石头桥,但还是没有柏油路。当乡村还笼罩在青黛色晨雾中时,爷爷在全家人的牵挂中出发了。马不停蹄,远远看到省城轮廓,已是夜色朦胧。轮渡过河,进入市区,已经万家灯火。在爷爷的记忆里,从家乡到济南是一天的路程。
  改革开放后,黄河大桥、104国道、220国道先后建成通车。上世纪90年代考取大学的爸爸,开始了家中第三代人的省城求学路。论距离,还是走104国道近,但离村子最近的镇还未设站牌,只好绕远路走220国道了。爸爸一般是先从家骑半小时自行车到镇上,将自行车放在姥姥家后,再去车站等车。坐45分钟公交车到达县城,再换乘公交走220国道去省城。一路下来,半天时间还不够。求学期间,爸爸节假日回家成了一大难题。
  参加工作后,常回家看看成了爸爸的最大向往。印象中在我上幼儿园时,有一年春节,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车站广场人潮涌动,几趟车过去都未能买上票。幸亏有加班车,时近中午,我们总算上了车,七绕八拐,一路上不断停车上人,两个小时的颠簸之旅后到达县城,转车到镇上。大伯已在车站等候多时,接下来是半个小时的骑车或步行。终于到达村口时,除夕的鞭炮声已此起彼伏、响彻天空。叔叔说,奶奶一下午多次去村口,每次都说怎么还没有回来?从老家到省城,80公里不算远,为什么在我心目中却那么遥远?
  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家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记得一个夏季的周末,奶奶打来电话说,公交车已经通到村口了,你们以后回家可方便了。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回老家,这才发现去济阳已实现了流水线发车,其中一班路过我们村。这一次,我们回家的路变成了两个小时。
  2010年春节到了。已好几年未回老家过年的我们,非常向往农村过节的热闹。爸爸与叔叔商议,一起开车回家!年三十早上9点钟上了高架路,到黄河大桥一路通畅。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1个小时左右就到了笼罩在节日氛围中的故乡。奶奶正在村口等,说:这么快,刚放下电话就到了。我欢天喜地满院跑,可爱的小黑狗也随我东跑西跳。那次回老家,只有1个多小时的路,可三代人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八十公里有多远?一天零一夜、一天、半天、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可能会更短。空间没有改变,时间却在缩短;不变的是路途,改变的是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