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犹记孟良崮

血战74年后,那场伟大的战役无人忘怀

齐鲁晚报     2021年05月21日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邱明 通讯员 张圣虎   

敌74师固守待援
华东野战军吃掉“鱼饵”

  孟良崮传说因北宋抗辽名将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一场大战让孟良崮一战成名。
  当时,国民党整编第74师,意图“中心开花 四面反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进而占领山东全境。1947年3月,国民党发起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投入总兵力27万余人,国民党一方则有49万之众。
  5月14日,冒进的74师察觉有被包围风险,退守到地形占据优势的孟良崮一带,企图固守待援,吸引华东野战军上钩后予以围歼。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根据战场态势判断,认为有速战速决吃掉这个鱼饵的可能。
  74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兵员人数超过普通师编制,单兵武器装备性能和整体火力强度远高于华东野战军同等规模部队。再加上孟良崮山势陡峭,让防守一方占尽地利。此外,国民党获悉74师被围困后,调集10个整编师从多个方向袭来,意图对华东野战军反包围。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内展出的一幅敌我态势图显示,以孟良崮为圆点,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形成对74师包围圈,华东野战军这5个主力纵队之外十几公里,则是国民党调集来的10个整编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围绕孟良崮集结了敌我数十万兵力。有学者评论华东野战军是在火中取栗,陈毅也将其喻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子弟兵视死如归
根据地百姓踊跃支前

  上将许世友,在回忆录里记述了孟良崮战役这样一个细节:在争夺野猫圩沟山泉的战斗中,敌人在机关枪、迫击炮单位掩护下,发起了二十多次集团冲锋。我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一个连誓死不让,连指挥员接连牺牲或负伤,先后有七名干部战士自动代理指挥。直到战役结束,敌人没有得到一滴水。
  孟良崮山体以巨石居多,俯仰角达六七十度的陡坡随处可见。当地对战役遗址进行整修后建起了游览步道,拾级而上,有游客感叹:别说是作战,就是空手爬山也有难度。
  战役当年的5月15日13时,华东野战军肃清孟良崮外围阵地后,发起总攻,子弟兵们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地形下冒着枪林弹雨仰攻上山。
  “有的山头我军占领了,敌人马上反扑过来,然后我军再继续攻下这个山头,反复易手十多次。”蒙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铭铎说,这是在以往大兵团作战中少有的残酷。
  人民解放军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让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德利难以忘怀。相关军史记载,一纵有位名叫赵梁的班长,两眼负伤后,抱着敌人一同滚下悬崖;还有一个战士,肠子被打出来,把沾着泥土和杂草的肠子塞进肚子里继续冲锋。
  1947年5月16日下午5点多,孟良崮守敌被全歼。国民党军伤亡1.3万余人,被俘1.9万余人。对于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特发贺电:“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新华社发表《祝蒙阴大捷》的评论,孟良崮战役一举扭转了我山东解放区面对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不利局面。
上下同欲者胜
军民一心铸就丰碑

  战后,双方指挥员都对此役进行了总结。粟裕在战后总结报告中写道:“我们的队伍真正做到了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几十万大军如同一个人一样,捏成一个铁拳,锤到预定歼击敌人的头上。”国民党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则称其内部“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胜则争功,败不相救。”
  战场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更是人心向背的体现。孟良崮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在武器装备和地形上处于劣势,却灵活运用战术,形成局部兵力优于敌军。在战斗意志上,更是上下同心,凝聚起撼天动地的力量。
  激烈搏杀之外,沂蒙根据地人民集结起92万支前民工,为子弟兵提供支援。妇女、老人在家做好军粮、军衣、军鞋等补给,青壮年推车送到前线,再用小车把伤病员转运回后方。出现了以李桂芳为代表的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挺立河中,架起火线桥让子弟兵快速渡河,也诞生了后来被称为“沂蒙六姐妹”的模范支前群体。
  孟良崮一战,华东野战军有2043人牺牲,平均年龄只有23岁,冰冷数字背后是鲜活的年轻生命。
  2020年11月上旬,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曾在距孟良崮5公里的垛庄镇古泉村,走访到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兵邵泽信。那场战役中,他随特务营侦察敌情时被炮弹冲击波掀倒,左胳膊受伤后一直不能活动自如。历经硝烟洗礼,邵泽信放弃转业时被安置进政府部门的优厚待遇,自愿回乡种地。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他能活着回到家乡已经很幸运,当初参军入伍是为了跟着共产党,让乡亲们吃上饭、过太平日子,心愿已成,他不在意得失。
  1984年,后人在孟良崮主峰建起战役纪念碑。这座高达30米的纪念碑,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白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等多方武装力量;底座枪托模样,寓意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紧紧握住为人民打仗的枪杆子;纪念碑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
  山下则是与纪念碑遥遥相望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这些年每年约有150万人到这里缅怀先烈、追寻启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