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弹“炸”出来的以色列“铁穹”

齐鲁晚报     2021年05月22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恩霆   
  自5月10日本轮巴以冲突全面升级以来,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对以色列发起了大规模火箭弹袭击。据以色列国防军统计,仅冲突第一周,就有大约3100枚火箭弹从加沙地带射向以色列。面对这种密集攻势,以军启动“铁穹”防御系统进行大规模拦截,于是就有了一幅幅拦截弹和火箭弹划破夜空的画面。
  以军表示,在那3100枚来袭火箭弹中,约有500枚发射失败,落在了加沙地带境内。剩余射向以色列的火箭弹中,“铁穹”系统拦截了大约1210枚。除了火箭弹,以色列“铁穹”系统还在5月13日成功拦截了一架从加沙地带进入以色列的自杀式无人机,以军称这是“铁穹”首次在实战中拦截无人机。
  根据联合国方面发布的数据,截至5月17日中午,本轮巴以冲突已导致巴方超过20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以方10人死亡、近800人受伤。如果没有“铁穹”系统的护佑,以方的伤亡肯定不是这个数字。
  其实,“铁穹”是被火箭弹逼出来的防御系统。除了此次与以色列爆发冲突的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以色列的另一个国家安全威胁是以黎巴嫩南部为大本营的真主党,二者一南一北,对以色列形成夹击之势。
  火箭弹这种技术门槛和制造成本低廉的武器,一直是巴方武装组织和黎巴嫩真主党攻击地域狭小、人口密集的以色列的主要方式。2006年第二次黎以冲突期间,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发射了约4000枚“喀秋莎”等火箭弹,以方被迫疏散25万人,上百万人躲进防空设施。
  2000年至2008年期间,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为代表的加沙地带巴方武装组织,共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超4000枚“卡桑”火箭弹和4000枚迫击炮弹,同样有上百万以色列人处在威胁之下。
  以军估计,加沙地带大约有2万至3万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而黎巴嫩真主党约有13万枚火箭弹。为应对短程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军方2007年选中了“铁穹”防御系统。该系统由以军和以色列国有军工企业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当时斥资2.1亿美元,拦截射程低于70公里的火箭弹和155毫米榴弹炮弹。拉斐尔公司介绍称,“铁穹”可全天候、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同时对多个目标做出反应。
  研发测试历时4年,2011年3月巴以冲突升级之际,以军在南部地区部署了第一套“铁穹”系统,并于同年4月初拦截了第一枚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弹。在2012年11月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的“防务之柱”军事行动中,“铁穹”首次大放异彩,拦截超过500枚火箭弹。
  以军在全国部署了至少10个“铁穹”连队,如今“铁穹”系统部署已满10年,累计执行超2500次拦截任务,成功率达90%。一套“铁穹”系统包括一部EL/M-2084多任务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一个战斗管理与武器控制系统和多套20联装“塔米尔”拦截弹发射装置组成,一个连队可防御约150平方公里区域。
  当雷达探测到并跟踪来袭火箭弹后,战斗管理与武器控制系统会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哪些目标构成威胁,并据此启动拦截弹进行逆弹道拦截。所谓90%的拦截成功率,是基于此得出的。也就是说,仍会有大约10%的“漏网之鱼”,会造成以方人员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低成本的火箭弹攻击,当初研制“铁穹”系统时也遵循了低成本原则,其配备的雷达系统也主要探测短距离快速移动目标;“塔米尔”拦截弹长3米,重90公斤,每枚造价在2万至10万美元之间。尽管这个价钱比加沙地带武装组织自制的火箭弹贵了不少,但相较于其他更高级的反导系统拦截弹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造价,“塔米尔”拦截弹还是很廉价的。
  从数据性能和实战表现来看,“铁穹”属于典型的末段防御系统。“铁穹”系统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连军火出口第一大国美国也决定引进。2020年5月,以色列拉斐尔公司与美国雷神公司签约,在美国建立一个“铁穹”系统的生产设施。
  2020年9月和今年1月,以色列先后向美国交付了两套“铁穹”系统。其实,从研制到测试,再到实战部署,以色列和美国在过去10年来围绕“铁穹”系统一直密切合作,美国还为此向以方提供了16亿美元的建造维护资助。
  而反导防御系统的合作,是美以密切关系的一大缩影。“铁穹”只是以色列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美以两国还合作研发了“大卫弹弓”和“箭”系列反导系统,这三大防御系统分别针对短程、中程和远程导弹威胁,共同构成了以色列多层次导弹防御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