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后的时光:

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齐鲁晚报     2021年05月23日
  这大概是当代最令人敬重的老人之一。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袁隆平是从教科书上走下来的名人。他被写进历史书的成就是“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他的一生,缅怀这位可爱的老人。

  去世前两个月
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

  5月22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选择农业报国
筑牢国家粮仓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为了实现两个梦想
他一生不曾停歇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8人“共和国勋章”。袁隆平名列其中。就在这一天,距离北京1600多公里的湖南省衡东县,在一片稻田里,袁隆平拿着一株水稻仔细观察后,面带笑意地说道:“开花开得很好。”这片稻田是“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田,目前处于扬花时期,田中的双季晚稻有望突破亩产1000公斤大关。
  在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前一天,袁隆平出现在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他在讲话中再次提到了自己多次谈及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袁隆平不曾停歇。
  据统计,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8000万人口。不仅让中国人吃得饱,袁隆平还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够远离饥饿。他曾笑称,自己愿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