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馒头和桶装水接受采访,北大数学大神走红

不知者谓其怪人知之者称其天才

齐鲁晚报     2021年06月01日
  韦东奕在给学生们上课。
  2008年,韦东奕(左二)获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近日,一条29秒的视频被各大网络平台疯转。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受访者为高考生加油打气本身,还因为手提馒头矿泉水、衣着朴素的他,脱口而出的北大助理教授身份和成绩,让不少观众大跌眼镜。
  视频中的这名男子名叫韦东奕,他自我介绍为:北京大学数学系2010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高中数学联赛山东省冠军,拿过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也因此被保送北大。5月31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到了韦东奕本人,试图通过他的讲述、身边人的回忆,去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韦东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不太喜欢和别人交流
最爱听收音机里的新闻

  接受采访之后,知道自己火了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韦东奕一上来先解释:“有些人也对我说过这个事,我感觉是挺奇怪,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根据视频画面,韦东奕一手提着馒头,另一只手还拎一瓶矿泉水。据回忆,他的一日三餐在食堂吃,当时怕第二天起得晚,就提前买些馒头和包子,手里提的正是第二天的早餐。
  “我并不喜欢接受采访,当时是随机碰见的。”让韦东奕感觉困扰的是,因为突然受到关注,最近有很多人联系他,有的甚至还发来邮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我知道什么事情只要传播出去,都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目前别人对这件事怎么理解的,我也不知道。”
  虽未谋面,但朴实、单纯、有一说一,是这个29岁小伙子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5月31日早上,北京下了一场小雨。待在宿舍里的韦东奕,通过电话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专访。
  大家知道韦东奕,是因为他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他对数学到了一种几近痴迷的境界。而他最初喜欢上数学,是在小学一年级。“当时我看了《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感觉这本书写得挺有意思,就喜欢上了数学。我喜欢看题,不一定所有题都得做出来,因为我更喜欢思考。”
  因为担任着北大助理教授,韦东奕每周给学生讲1-2节课。有媒体报道,韦东奕入读大学后,逐渐从竞赛界的传说成为数院乃至北京大学的传说。据称大一刚开学不久,有一次习题课由韦东奕讲课,他讲完后,没听懂的大家请教授再讲一遍。教授却微微一笑说:“不行,我也没听懂……”
  而谈及自己的课程,韦东奕坦诚地说,“我也不知道他们听着怎么样,有些人说讲得还行、上课还行。”
  抛开网友对韦东奕“学神”的称呼,生活中的他也是个特别之人。韦东奕告诉记者,他从不吃肉,因为觉得不好消化;为让头脑中的排位赛靠前一点,他会将空调遥控器束之高阁;为了省电,他很少在宿舍里用灯。
  “本科的时候喜欢看电表,我会把电表当成比赛。为让宿舍里剩的电多一点、排位稍微靠前一点,就不希望用空调了。”韦东奕解释道,由于宿舍大都四个人,当天气很热的时候,宿舍也会开空调。真正需要看东西的时候,也是要开灯的。
  在韦东奕的世界中,虽说他不大喜欢和别人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待着,但却对收音机比较感兴趣。“平时除了学习,我回宿舍后基本一直在听收音机,主要听一下新闻广播,这样就能获取更多信息。”了解他的人说,韦东奕最喜欢听着收音机到处走动,他是个纯真善良的人,他是个永远都不会撒谎的人。
高中两次国际奥赛拿满分
北大、哈佛伸出橄榄枝

  透过视频,有网友直言很难将其与北大老师结合在一起。但就是这样一位在常人眼中“看上去与北大格格不入”的人,曾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的两次金牌,让他惊艳了整个国际数学竞赛,还引得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伸来橄榄枝。在争抢人才的时候,哈佛大学甚至表示,“只要韦东奕愿意来,可以直接免掉他的英语考试”。
  就在大家以为韦东奕会前往国外深造时,他却毅然留在了北京大学,并在这里读完了硕士,只用三年半就拿到博士学位。2019年,完成博士后工作的他,成为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让韦东奕一战成名的,是他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上的惊人表现。2008年,年仅16岁的他,因为在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牌而备受关注。13年前,韦东奕曾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描述了竞赛时的场景: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位选手坐在一个大考场里,竞赛进行两天,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选手要在4个小时里完成3道大题。他因为6道大题全部做对而获得满分。
  一年后,韦东奕带着他的光辉战绩——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国家队集训历史上唯一一个满分,参加了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在这场比赛上,韦东奕更是以1:7的时间比,“击败”了7岁自学微积分、12岁拿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陶哲轩。陶哲轩受邀解答压轴的第6题,用了足足7个小时,而韦东奕在比赛中仅用时1小时。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韦东奕才上高二。
  让韦东奕声名大噪的,是他大三那年在“丘成桐数学竞赛”中碾压般的表现。有媒体报道,丘成桐数学竞赛光是考纲就有58本书,涵盖内容是清北数学系教材的三倍,而就算是开卷考书上的原题也很难。而韦东奕竟然钻研透了这58本书,一举拿下除代数外,“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金奖。据公开资料,29岁的韦东奕已经发表了近30篇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
大家眼中所谓“怪人”
或许将来真能改变世界

  在北大数学系,有关于他的简单介绍:2014年获得北大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北大博士学位;2017到2019年,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2019年12月之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众所周知,韦东奕曾发表过近30篇论文,但这些科研成果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针对这个问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门采访了致力于数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早些年在数学竞赛现场,韦东奕就曾给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山东赛区负责人张天德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张天德的印象中,这位话不多的小伙子,在数学领域的影响力是不错的。
  但即便如此,张天德还是忧心,除了数学之外,韦东奕在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等其他方面都略有欠缺。“但陈景润当年不也这样吗?单从数学水平来看,肯定是同龄人单靠努力达不到的水平。他就是一个大男孩,平时咱们身边见不到这样的孩子,学校应该保护他。”
  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党支部书记宋浩,曾在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深造过。据他介绍,如果你去过纯理科的大学校园,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科院的学生,从教学楼出来背个包、拿支笔,就开始在课本上解题。当你到了这样的氛围,会感觉这种状态非常正常。”
  宋浩指出,外界可能真不知道,韦东奕这样的人智商到底有多高,所以外界有批评声音也是正常的,因为大众对于拥有流量粉丝的帅哥美女见多了,乍一看感觉这个人挺奇怪的。但就是他们眼中所谓“怪人”,或许将来真的能改变人类命运、或者是真正能够改变人类世界的。
  作为一个专注于数学教科研、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宋浩在谈及韦东奕时“赞不绝口”。“他应该是天才中的天才,这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他的论文也很厉害,现在毕业才几年,论文就已经发表了近30篇,其中不乏一流期刊,这是非常牛的。”
  在宋浩看来,韦东奕参加的这些比赛经历,简直就像神话一样。“他所有参加的比赛都是最高级别的,非常非常难。在基础学科,数学竞赛是作为国家整体数学能力的象征,因此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因为数学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的实力。”
韦东奕中学班主任张永华: 他数学方面极具天赋,需弥补人际交往
  山师附中张永华老师曾担任过韦东奕的班主任、教练。在他从教的30年里,韦东奕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就是个天才。”虽说在韦东奕上北大之后,师生之间的联系少了些,但一提及往日的这位学生,张永华还是忍不住感慨,“他对数学的感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山东省都找不出第二个人,在全国也很少见。”
  韦东奕尚在读高中时,张永华就曾评价其为“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
  回忆起这个特别的孩子,张永华更希望他在优秀人品和科研能力之外,还能拥有健全的性格和有质量的生活。“为培养他的这种能力,中学让他当过小组长和数学课代表,他平时会找同学和老师收发作业。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提升。”张永华介绍,韦东奕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因为孩子自理能力比较欠缺,母亲曾专门请假去北大陪读两年。
  韦东奕在数学方面极具天赋,却不得不说这位数学才子在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需要弥补。说到这里,张永华有些着急,“我担心北大都是些状元,他的朋友同事肯定会少一些。如果有朋友能帮他规划一下,如果能把这样的人才利用起来,他绝对能给国家作出很大贡献。他随便一参加国际大赛,只要参加就是金牌,只要参加就是第一,国家真的太需要这种数学人才了。”
  “他现在整天讲课,以他的风格一讲一两个小时,能写五六块黑板。”偶尔,有学生也会给张永华发韦东奕的讲课视频。每当这时候,张永华在欣慰的同时,也想请北大导师帮韦东奕规划一下,“不能光让他讲课和比赛,不要把他捧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因为他也需要朋友,需要和别人聊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