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 炮台成经典打卡点

三年来十万学员到刘公岛接受警醒教育

齐鲁晚报     2021年06月12日
  初夏的刘公岛郁郁葱葱,像一颗宝石镶嵌在海湾里。
  一座3.15平方公里的小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的兴起与毁殁;一场惨痛的威海卫保卫战,加速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那些过往的硝烟,镌刻进刘公岛的历史记忆里。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语重心长地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刘公岛,追随总书记的脚步,叩问历史,发现新变。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许建立 于佳霖 王震   
“历史敲钟人”练就
“问不倒”本领

  初夏的威海湾,清风习习,刘公岛像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海湾之内。乘船登岛,是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姜红静上班的第一步。
  从码头到岛上,15分钟的航程里,姜红静喜欢在船上遥望远方。已经在岛上工作18年的她,对这里的变化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资深讲解员,姜红静说,三年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和东泓炮台,成为经典的讲解路线,很多学员是慕名而来。
  出生于荣成的姜红静,对家乡威海有着特殊的热爱。日常讲解中,她会把威海的历史娓娓道来。而谈到威海的历史,就要从抗击外敌说起。1398年,为抗击倭寇,明朝在此设卫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称威海卫。
  但19世纪末的一场海战,让北洋海军遭受重挫,黄海大战再受重创,至威海卫保卫战全军覆没,死亡将士数以千计。刘公岛作为北洋海军成军及覆灭的见证,默默地成为甲午战败的痛心之地。
  这些发生在刘公岛上的故事,时常让每一位来岛学员、游客以及讲解员陷入沉思。而这样的思考,也激发着姜红静和她的同事们倍加努力工作。
  “很多人称呼我们是‘历史敲钟人’,我挺喜欢这个称呼的,因为太符合我们的工作了。”姜红静说,三年来,刘公岛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刻,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也和国家安全密不可分。
  在刘公岛历史选择展馆西侧,从去年开始,一座崭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成为新学习点。与此同时,一本厚厚的、长达1万多字的解说词,也摆在了姜红静的手头,成为30万字解说词的一部分,“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多年的讲解经验和不断学习,练就了姜红静“问不倒”的本领。特别是面对学员或游客五花八门的提问时,她总能侃侃而谈。
保护好历史风貌区
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

  曾是国殇之地,刘公岛又该如何兼顾景区开发与教育功能?
  答案藏在进岛的一座石碑上。三年来,相关部门将刘公岛的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放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进行再审视、再研究、再思考,明确了建设和守护“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的根本定位。
  “刘公岛作为景区,要站在为中华民族永铸忧患意识的高度,保护好历史风貌区,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刘公岛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年来,刘公岛教学区接待教学班次2700多个、学员约10万人。在学员来源上,实现了党政军民学的全覆盖;在地域分布上,从省内拓展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党性教育班次带动下,除了疫情影响明显的2020年,基本上每年进岛参观群众达200万人次。
  “这三年来,我们岛上有了很多新变化,从东泓炮台的打造,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让人们来到刘公岛之后有所思、有所悟。”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李翠翠说。 
历史文化要走出刘公岛
让更多人了解甲午海战

  李翠翠介绍,新打造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就是依托北洋海军时期的老建筑建成的,像机器局、鱼雷修理所、工程局等,其中有一部分房屋,在1944年时还是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之地。
  1944年11月5日,驻守刘公岛的汪伪海军600余人在练兵营卫兵队少尉队长郑道济等人的率领下武装起义,投奔胶东八路军。同年11月22日,山东军区将起义部队命名为“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海防支队”。日寇投降后,这支海军支队奉命进军东北战场,屡立战功。这次刘公岛起义也早已融入红色胶东的光荣岁月。
  马骏杰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研究员,他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成功开讲《甲午!甲午!》。对于刘公岛与红色胶东的关系,他表示,甲午的战败,直接促使了全民族的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胶东是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革命斗争持续不断,留下若干红色遗迹,这些都是红色胶东的宝贵财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驻足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梁启超的这句感慨赫然入目,给来岛的每个人留下深刻印象。
  漫步在刘公岛上,马骏杰感慨道:“当年清政府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始终没有一个总体的筹划,到了战争爆发前,还在进行有关‘塞防’还是‘海防’的大讨论,所以说,光认识到重要性和紧迫性还不行,必须要有实质性、战略性的规划。”
  马骏杰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是一个遗址性的博物馆,主要文物是不能移动的遗址,但不能移动不等于活不起来,随着国家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将继续挖掘刘公岛的历史价值。未来历史文化要走出刘公岛,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让更多人了解甲午海战,明白为何要警钟长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