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 奋进的力量

齐鲁晚报     2021年07月06日
  重温建党光辉历程,汲取奋进前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涌现了无数顶天立地、令人敬仰的英雄,他们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烟台,作为一片革命热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故事,同样也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风流人物,他们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写下了壮丽篇章。
  任常伦、杨子荣、唐和恩……就是无数胶东英雄模范的优秀代表。让我们一起重温英雄模范们走过的峥嵘岁月,感悟他们的崇高品格,汲取精神力量。
战斗英雄 任常伦
  1921年,任常伦(1921~1944)出生于黄县东南部山区的孙胡庄(今龙口市七甲镇常伦庄村),6岁时,父亲因不堪重负,得病去世;10岁时,母亲去世,被叔父收养;14岁时辍学打工。
  1940年8月,19岁的任常伦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从第一次参加战斗开始,任常伦就显露出了英雄本色。1941年1月,八路军与日军在掖县(今莱州市)城南展开激战。开始,任常伦负责往阵地送弹药,当他把最后一箱弹药运到阵地时,战友们子弹已经打光,同敌人展开白刃战。他看到一个战友已明显体力不支,便立刻放下弹药箱,从背后猛地将敌人抱住,对面战友趁势一个猛刺,刺中了敌人肩膀,他乘机夺下敌人的大盖枪,回手一刺,结果了敌人。战斗结束以后,营部把这支枪发给了任常伦。 
  1941年3月,胶东部队围攻发城,到7月下旬,敌人只残存三个三层大碉堡了。7月26日晚,部队开始强攻,任常伦首先率领突破组,为部队扫清障碍。接着又在战友们的掩护下,点燃了碉堡下的柴草,火攻敌人,顺利地攻下碉堡的底层。但龟缩在上层的残敌仍不肯投降,居高顽抗。任常伦怒火满腔,高喊一声“我上!”立即登上梯子,此时他肩部、腿部已经负伤,浑身鲜血淋漓。当他接近碉堡枪眼时,被碉堡里飞出的砖击中头部,他忍痛抽出几枚手榴弹,刚塞进枪眼,便一头栽下梯子。手榴弹在碉堡内开了花,战友们乘机冲进碉堡,全歼守敌一个排。此次战斗结束后,任常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伍4年多,任常伦先后参加战斗一百二十余次,曾9次负伤,身上11处挂彩。1944年8月,任常伦出席了山东军区第一次战斗英雄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并获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1月,日伪军纠集1000余人,开始对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任常伦听到消息后,日夜兼程,长途跋涉700余里赶回部队,坚持要参加战斗。
  当耀武扬威的日军钻入胶东军区十四团在海阳县长沙堡布下的口袋阵后,连续遭到三营和一营猛烈炮火攻击。敌人垂死挣扎,在小钢炮、掷弹筒掩护下,疯狂地进行突围。几十个敌人抢占了制高点左侧的小高地,严重威胁着团指挥部和兄弟排阵地的安全。担任副排长的任常伦主动请战带领九班夺取了小高地,连续击退敌人5次反扑。当天傍晚,敌人对小高地发起了最后一次反扑,任常伦不幸头部中弹,最终阵地守住了,但任常伦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1945年2月,黄县县政府决定改英雄的家乡孙胡庄为“常伦庄”。同年,胶东人民在栖霞县英灵山为英雄修建了陵墓,塑造了全身戎装铜像。2009年9月,任常伦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侦察英雄 杨子荣
  杨子荣(1917~1947),原名杨宗贵,后改名杨子荣。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嵎岬河村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区特级侦察英雄。
  杨子荣4岁时,父母曾带着一家老少去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1938年底,他被日军抓当劳工,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一次,为给工友出气,杨子荣夺了监工的皮鞭,后在工友的帮助下,他回到了老家牟平。
  1945年秋,29岁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编入胶东海军支队。部队于1946年春节前从烟台渡海到达牡丹江地区,在这里,胶东海军支队进行改编,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被分配到伙房当炊事员。
  看着战友们在前线与敌人拼杀,杨子荣急坏了,只要有机会,他就趁着往阵地送饭的时候,也拿起枪与战友们一起参加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一班长负了重伤,不能继续参加战斗,杨子荣指挥战友坚持战斗,后当上了一班班长。
  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随着剿匪斗争的节节胜利,剿匪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杨子荣由侦察班长升任侦察排长。
  1947年1月下旬,部队得到外号“座山雕”的土匪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待机剿灭。
  1947年1月26日,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他们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杨子荣他们在棚子里一连等了两三天,孟工头才回来了,并带着杨子荣见了两个土匪,他们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狡猾阴险,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作“马架房子”的木棚。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座山雕”。“座山雕”看进来了生人,赶忙伸手摸枪,杨子荣一个箭步上去,踩住他的手,缴了他的枪,其余6名土匪也都举起手来。这次剿匪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等13人。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称号。
  据群众反映,附近山区还有零星残匪活动,有土匪藏在孟老三匪窝里养伤。剿匪小分队在闹枝沟的山梁上发现了土匪窝藏的地点。在确定没有被土匪没有发现后,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一齐向房内猛扑过去。慌乱中有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匣枪扳机,可是枪没有打响,其他战士也立即向屋内射击,也没有打响。这时,孟老三从屋里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杨子荣的胸膛,杨子荣晃了几晃,便倒了下去。听到枪声,随后赶到的小分队,立即向土匪的窝棚猛烈进攻,将这股土匪消灭掉。
  杨子荣牺牲时年仅31岁。2009年,杨子荣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华东支前英雄 唐和恩
  唐和恩(1911~1993),山东省莱东县(莱阳市)西陡山村人,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前,上级号召组织民工支援前线,他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编入了当时陶漳区运输队,并任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他带领小车队,从莱东县陶漳区西城阳村出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跋山涉水,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80多个村镇,行程4000多里,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他和队员们为完成给部队运送粮食、弹药等物资的任务,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遇上阴雨天气,他们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车上,宁愿自己受淋挨冻,也不让军需物资受半点损失。唐和恩对同行的同志说:“宁可人受冻,也不能把粮食淋湿,人推车出力,淋点雨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大家忍一忍。”一次,天刚蒙蒙亮,运输队走了没有多远,敌人的飞机就飞到了附近,频繁地对着地面扫射。他们赶紧把粮车藏好,一直到夜幕降临,随后运输队连夜加快步伐前进。走了一半,发现道路已经被敌人的飞机炸得面目全非,厚厚的雪花铺在地上,在漆黑的夜色之中,更加难以分辨路况。同志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护着粮车不翻车,摸索着前进。寒冷的冬季里,同志们却因为心情紧张,一个个汗流浃背。随着积雪融化,大家的推车纷纷陷入了淤泥里,怎么推拉都不动。唐和恩看到这样的情形,着急地开始使蛮力,想把粮车拽出来。谁知道,用力太猛,肩上的麻绳被拉断了,唐和恩一头栽进了泥湾里。同志们看见队长摔倒了,跑便过来将他扶了起来。唐和恩全身的衣服已经被雪水和泥水打湿,同志们看唐和恩嘴角流血,赶忙让他张嘴,这时才发现,摔的这一下,竟然摔掉了唐和恩的一颗牙。大家劝唐和恩坐下休息一会,他却说:“掉颗牙没关系,以后回家能镶一个,运粮可是大事,一分钟都不能耽误,前线的战士们还等着咱们呢!”
  唐和恩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时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后来他利用中途休息间隙,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以作纪念。
  淮海战役胜利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唐和恩随身携带的那根小竹竿被陈列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电影《车轮滚滚》的主角耿东山,就是以唐和恩为原型塑造的。2009年,唐和恩被评为“烟台市为新中国成立和烟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供稿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
  图片来源:“烟台市为新中国成立和烟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评选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