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瞒着家人去读书,3年一天都不浪费

泥瓦匠郇政华大学毕业了

齐鲁晚报     2021年07月10日
  ▲郇政华在潍坊一个建筑工地做泥瓦匠。
  ◥毕业了,郇政华心愿达成。
  在拿到大学毕业证后的第二天,54岁的郇政华回到了潍坊的一个建筑工地。他在这里做工人,搬砖、推车、抹灰,这是他干了30多年的工作,每一个步骤都极为熟稔。
  这个来自山东莱芜的农民,对读书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在半生都被繁重的体力工作消磨后,2018年他又拿起了儿女的高中课本,并在同年8月成功被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如今毕业了,心愿达成,郇政华把毕业证锁进了抽屉里,甚至没有对家人展示过。
  尽管干的依然是从前的工作,但郇政华并不后悔,“我上学也不是为了图啥,就是圆自己的一个梦。”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春雨 李岩松         
“孩子都上大学了,
我也想上大学”

  郇政华在建筑工地里做泥瓦匠。他戴着安全帽,穿着一件蓝色的工装,套着橘黄色的安全背心,站在一群工人中间,看上去并无二致。
  腰弯成180度,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抓着一块十多斤的石砖。先用锤子把石砖砸成合适的大小,再弯腰拿起铲子抹水泥。在一遍遍的动作重复中,像俄罗斯方块游戏一样,一点点地垒砌出高楼大厦的墙体。
  汗跟着力气,一层层地从身体里冒出来,又被太阳晒成一层浅白色的碱,在衣服上斑驳地画出图案。
  郇政华的身量挺高,站立的时候腰杆挺得笔直。但是这一块块石砖,像是一个强大的外力,一次次、一年年,要把他整个人折弯、折弯、再折弯,直到变成姓名模糊的工人、丈夫、父亲。
  在没有被生活折弯之前,郇政华曾经也进过高考的考场。那是1987年,20岁的郇政华没有悬念地高考落榜。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等原因,在考试之前,他的眼疾已经十分严重,“双眼流脓,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
  复读是奢侈的事情。他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且作为长子,父亲已经老去,下面还有正在读书的弟弟妹妹,他理应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在工地上干了几年后,郇政华经媒人介绍,和同村的姑娘杨翠柳结为夫妻。再往后,女儿、儿子相继出生,干活、挣钱、养活孩子,郇政华的汗珠子一颗颗地钉到地上,砸出老人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和生活里的柴米油盐。
  因为长期处在阳光的暴晒下,郇政华的面庞黝黑,眼角也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工友们都觉得他干活挺麻利,但是没啥特殊的地方。他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可能就是爱看书看报。村里有个废品回收站,他是那里的常客。自己攒了啤酒瓶、旧纸箱子,就拿去换旧报纸和刊物。报纸上的新闻都早已过期,但知识不会。有喜欢的文章他就剪下来做剪报,天长日久攒了得有半人高。
  对于半生艰苦的人来说,文章里写到的美好,也寄托了他的理想。
  “我特别喜欢看你们齐鲁晚报的《青未了》栏目。”坐在记者对面的郇政华伸出手比量了一下,“人家写的文章真好,我会留下来反复看。”
  他收藏的这些文章里,有诗,有远方。但对于郇政华来说,现实生活是长久的弯腰低头,辛苦工作。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工地辗转到另一个工地,所从事的始终都是最基础、最累的力气活。
  就这样,人生走到了知天命的年纪,50岁这年,郇政华将儿子送到了青岛理工大学。女儿也在前几年考进了山东滨州医学院。
  “孩子都上大学了,我也没啥牵挂了。我也想上大学,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郇政华说。
毕业后回到熟悉的工地
饭后常说起大学的时光

  郇政华租的房子靠近法家村劳务市场。村民们大都搬到了村前的新房子里,留下老房子,以极为低廉的价格租给外来打工的人。下午6点多,劳务市场处处是下工后的工人,他们成群结队,带着一天的尘土和收获,从面包车上钻下来。  
  沿着蜿蜒的小道再走上十来分钟,才到了郇政华临时的家。
  堂屋、东西两边的侧房都住着农民工。大屋一个月100块,小屋一个月50块,郇政华和另外一位工友一起合租在大屋。  
  郇政华睡靠里侧的床。说是床,不过是四堆石头垒起床腿,上面放一张床板。床垫的最上头,平平展展地铺着蓝白色的床单——这是学校宿舍用的床单,也是屋子里唯一跟大学有关的物品。
  “这是学校发的,全省的大学生都用这个。”郇政华的语气里透露出自豪,“这个只有大学才有。”  
  收拾了半个多小时,晚饭做好。在板子搭的桌子上,郇政华面对门口坐下,打开了一瓶2.5元的啤酒。没有杯子,就直接对着啤酒瓶喝,满足地喝下一口,再感叹一句:“把酒临风。”
  晚饭时间是最放松的时刻,和工友们的聊天里,大学往往是最常说的话题。
  他会跟工友说起大学的时光,“那个图书馆,可好了。特别漂亮,我们都在里头上自习。”
  他也经常跟工友说起自己的同学和舍友,“大家都处得可好了,我们班里好几个考上专升本的。”
  “你有没有考虑过升本科?”记者问。
  短暂的沉默后,郇政华喝了一口酒,“我还得挣钱。”
  但是他对一些停止学业的同学表示了不理解,他觉得班里其他同学都应该升本、考研、读博士,向学业的更高峰攀登。“现在条件这么好,他们怎么不读书了呢?”
  读书,在郇政华的心里是最高的理想。理想是世界上最牢固的东西。锄头、镢头、铁锨,都不能把郇政华的理想打碎。
大学3年从未缺课
“一天都不敢浪费”

  在备考时,他将儿女的初高中教材带到了工地,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英语、语文;晚上回家后,又开始学习数理化。
  做这一切的时候,他都是偷偷地背着工友,“这是我自己的事,不想闹得大家都知道。”
  2018年,女儿以开玩笑的心态帮父亲报名高考。郇政华依靠补录志愿踏入了济宁职校的大门。他选择了建筑专业,“因为这个我干了几十年了。”
  “51岁农民工考大学”成了2018年高考季的爆炸性新闻。亲戚邻居们谈起这个事,有人语气中带着讽刺,这让郇政华的妻子杨翠柳觉得难堪,感觉到生活偏离轨道的恐慌。
  在多次争吵后,郇政华向妻子保证退学,“不捣乱了。”
  谁也没想到,已经年过半百的郇政华竟然生出了这么大的决心:他骗妻子说自己出去打工,但实际上偷偷入学,继续学业。
  钱从哪里来?掌握有泥瓦匠技术的郇政华选择在寒暑假时去工地干最苦最累的搬砖、砌砖活,出力大,挣得多,近两个月的暑假能挣2万多。再加上学校为其减免了三年的学费,日常开销不算太大的问题。
  最大的困难还是学习。他得用比同学多出几十倍的努力,去追赶之前的三十年时光。郇政华保持着在工地打工的习惯,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后便先去教室自习。
  “有课的时候就听课,没课的时候就自习。”郇政华说,自己大学三年,从来没有缺过课,挂过科,有一门成绩还考了班级最高分98分,“我在学校的每一天都不容易。我要是出去打工,一天能挣300多块钱。我一天都不敢浪费。”
“就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跟别人都没关系”

  2021年6月25日,郇政华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领到了自己的毕业证书。
  此前几天,郇政华的女儿诞下他的外孙。54岁的郇政华,成为了外祖父,也成为了一名大学毕业生。
  除了一些熟悉的工友们,工地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郇政华上过大学,包括家人在内,他的毕业证都没有对外展示过。“我就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跟别人都没关系。”
  郇政华说,有80块钱花3块钱,那不算挥霍,“如果我能活80岁,那我拿出三年去圆自己的一个梦,我觉得不算过分。”  
  网上火了后,有网友点赞他勇敢追梦,但也有人评论他“浪费资源,占用学位。”他有点介意这个批评,“中国这么多人,为什么我就不能上大学?”
  他觉得,不管多大年纪,学习总归是个好事。
  如今毕业了,心愿达成,郇政华把毕业证锁进了抽屉里。
  不是不想用,但现实摆在眼前:他已经54岁了,“我上学也不是为了图啥,就是圆自己的一个梦。”
  除了年龄,郇政华的劣势也很明显:他用不惯电子产品,对电脑、手机的操作都很陌生。毕业需要就业确认等,这些需要网上操作的事,都需要拜托同学帮忙。
  在他身上,快节奏的电子时代划出了鸿沟。
“要是时间能回去,
我也一定去上学”

  对于郇政华大学毕业回工地的事实,网上很多评论都集中在“读书有用吗”?
  郇政华有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找到了不错的工作;郇政华的工友宋银起是个沉默的中年人,但聊起儿子的时候,眼睛里发着光,他的孩子在郑州建筑大学读大三;工友宋春献两个孩子,儿子研究生毕业已经工作,姑娘在读大二。
  “别看咱是农民工,孩子都很有出息。”说起这个,郇政华特别高兴,“农村孩子的出路就是读书。就我们一个工地的,有俩孩子都在中科院读博的,有孩子在清华的,还有孩子考上北大的。”
  宋春献说,虽然大家干的都是一样的活,但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郇政华,“要是我早认识你几年,我一定跟你一起考大学。”
  宋春献说,他读书时成绩也很好,但是家里太穷,读大学一直是他的梦想。
  “知识最大的用处,就是让人尊重。”郇政华说,跟自己关系挺好的工友老毕,在知道自己考上大学后一下子就哭出来了,说他最大的梦想也是上大学。
  “要是能年轻十岁……”宋春献笑着叹了口气,“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过年的时候在车站,我们这种人扛着蛇皮袋子,人家坐办公室上班的就拎着包拉着箱子。我就希望小孩回家的时候也拎着包,别跟我一样扛着袋子回家。”
  “你的两个孩子读书都这么优秀,孩子已经实现你的梦想了。”记者说。
  “那是他们的梦想啊,我也有我的梦啊。”宋春献又重复了一遍,“要是时间能回去,我也一定去上学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