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米其林的故事

齐鲁晚报     2021年07月10日
  《寻味米其林:米其林女孩的摘星笔记》 凯迪 著 北京出版社
  □凯迪

  说起我和米其林结缘的故事,现在想来还是挺机缘巧合的。
  2018年初我旅居在意大利米兰。彼时我已经去过50多个国家,却独爱中国那一口热辣火锅。离家5分钟路程就有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我每天路过却一直没有勇气走进去。我甚至还搜索过它官网的菜单,单人菜单大约80欧,那个时候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事。
  后来刚巧有一个美食主题的直播活动,我就大胆尝试,把自己人生中第一次走进米其林餐厅的体验贡献给直播间。
  我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对待过一顿饭,对着菜单翻译叫不出名来的蔬菜和鱼的名字,准备着装,了解背景。所谓仪式感,大抵如此。餐厅对这次直播也非常重视,预留了安静的单独的包间,大厨亲自出场问好,菜的造型很美,就像大家熟悉的那样,脸大的盘子里精致美丽的一小口菜,沉甸甸的银制餐具流水般替换。整场用餐的高潮来自一瓶酒。当侍酒师拿出那瓶2005年的酒王马赛多时,服务生特意端出餐厅的酒单,指着第一页第一行示意我,这瓶市场数万元的米其林二星餐厅镇店之酒,今天为我而开。
  如果说颅内高潮的感觉可以用语言来形容,那它一定是2005年马赛多的味道。所谓米其林,所谓值得打飞的专程来吃一次的餐厅,所谓人生中改变未来走向的一刻,就在此时。
  故事的尾声,当我准备买单时,餐厅的经理微笑着向我摆摆手,说感谢我的直播,希望更多中国游客能够来米兰体验一场意大利旅行,这一顿餐和酒,由热情好客的意大利人请。
  我想每个人第一次走进米其林餐厅的故事都是不可复制的,而我和米其林的故事拥有了一个至高的起点。在初尝米其林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知道它是好的,但说不出来哪里好。它无关食物的味道,价值,只剩下一个虚幻但美好的记忆。
  作为一个美食之都,米兰的米其林餐厅们很快都知道了一个中国博主的精彩直播,我陆续收到了另外几家米其林餐厅的邀约,然后是维内托、罗马,以及法国。
  在无数米其林实战经验中,我日益精进的味蕾已经让我自己都震惊了。毕竟日日亲自下场指导的,都是世界顶级的大厨。我开始跟着主厨理解餐具的温度,泡沫打发的力度,感受香槟配生蚝的铁锈味和黑松露绵长的奶酪混合大蒜的香味。这些故事变成了书里的一篇篇探店体验,非常有趣。
  同时不得不提及伊夫先生。他是法国第一位向我抛来橄榄枝的人。在我的米其林之旅刚开始时,他为我引荐了多位法国殿堂级明星大厨,毫无保留地对一位陌生中国女孩提供支持。他说:“文化传播是接力赛,我们在等待东方来客接住这一棒,把米其林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而你刚好来了。”
  后来我在南法阿尔卑斯大山深处有幸见到伊夫先生本人,他是一个笑呵呵没有架子的中年男人,特意带领我到村头的教堂,讲述当年信徒躲避战争来此隐居并把信仰传承下来的故事,我仰望着拱顶上那些繁复的花纹似懂非懂地听着。
  那天晚上,我梦到一座闪着圣光的宏伟教堂大门朝我打开,伊夫先生的声音在空中回响,他说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如果美食是一种信仰,我想伊夫先生就是传教路上的布道者,而我有幸是其门徒之一。
  当年我被问到“你为什么想写一本书”时,我说:“我想在这个追逐流量和热点的时代,留下一些十年后回头看还有价值的文字。”为了这本书,我曾飞越了半个地球去品尝南半球岩石上的苔藓,去酒庄品酒刨根问底地探寻发酵的微妙变化,甚至为了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寻味美食的路并不好走,写书也实非易事。曾有人说:“采四天下花,于大海酿酒,不知成不成。“借用胡兰成一言以回应:“但我今是酿得酒成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