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真正的大雅君子

齐鲁晚报     2021年07月10日
  《红楼十五钗》 欧丽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欧丽娟

  在《红楼梦》里,大部分的读者都将焦点放在宝玉、黛玉、宝钗三个人身上。但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认为,探春是“《红楼梦》的读者们所错过的最大遗珠”,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宝黛钗三人。在新书《红楼十五钗》中,欧丽娟还原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众金钗,解读明美如画的中国雅文化,而她最钟爱的探春才是贾府最关键的灵魂人物,称得上是“真正的大雅君子”。
  曹雪芹为探春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框架,那就是和黛玉一样,其实探春的故事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差别在于:黛玉的前半期轰轰烈烈,充分发展她的性格和爱情,因此特别引人注目;到了后半期,黛玉便比较平淡了,因为她越发成熟,像一般的大家闺秀一样,而她和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度过了试探关卡,彼此的相处进入平顺期,所以没有先前那么多闹脾气的故事,不再有那么激烈的波澜动荡,情绪性降低了许多,只有写写那些感伤悲凉的诗词还跟过去一样,其他的则比较没有发挥了。同时曹雪芹也主要转向了家族事务的描写,许多各式各样的纷扰被放大了,故而贾家隐藏在荣盛繁华的表面下的阴影也更清晰了。
  而这么一来,探春便得到了壮丽的舞台,因为探春的情况刚好相反,她的前半期是韬光养晦的沉潜阶段,可以发挥的地方不多,因此读者通常就把她给忽略了;但到了后半期,局面即完全不同,第五十五回可以说是探春生命史的分水岭,这时王夫人让探春接替生病的凤姐治理家务,探春开始隆重登场,突然之间脱颖而出、全幅绽放,可以说是光芒万丈。既然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转向了家族事务的描写,探春的才干也因此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她的卓越简直达到登峰造极,不但把王熙凤都给比下去了,更遮盖了黛玉的形象,几乎成为小说的主角。
  因此,清朝评点家西园主人有一段非常独特的看法,在《红楼梦论辨·探春辨》中说道:
  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红楼》一书,分情事、合家国而作。以情言,此书黛玉为重;以事言,此书探春最要。以一家言,此书专为黛玉;以家喻国言,此书首在探春。
  他认为,探春是和黛玉并列的人,因为《红楼梦》这本书是区分个人的感情和群体的事务并且综合了家族与国家两个层次而创作的,如果以个人的感情而言,此书以黛玉最为重要;倘若以群体的事务而言,此书最重要的就是探春。并且,以一个家族来说,此书是专为黛玉而写;但如果以家族来比喻国家,此书首要的人物则是探春。
  这个说法简直石破天惊,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历来总是说钗黛并列或钗黛合一,根本没有人会说“探春与黛玉并列”!可是仔细一想,西园主人这个说法确实是真知灼见,那一双睿智的慧眼仿佛X光一样,穿透了纠结不断的宝黛之恋,而看到大家都忽略的真相,那就是探春才是贾府最关键的灵魂人物!
  但可能你会觉得很奇怪,如果探春真的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她出场的戏份看起来似乎比不上黛玉、宝钗这些人呢?其实这只是表面,也只是片面的现象。第一,关于描写探春的篇幅多寡,我们常常产生了误会,探春虽然在前半部的戏份很少,但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却已经成为领衔主演的真正主角,黛玉这些人的比重其实是比不上探春的。第二,虽然探春在前半部的戏份很少,但曹雪芹并不是不重视她,刚好相反,他是故意这么安排的,目的是要展现探春卓越非凡的性格。原来曹雪芹的用意,就是要刻画探春是一位真正的大雅君子!以下分几点来说明。
  首先,第三回是林黛玉初到贾府的场面,曹雪芹借着黛玉的眼睛速写了三春的形象,所谓: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按: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按: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按: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才用了简单的几笔,三春的人物造型已经十分立体,整部小说的三春故事都是延续这样的性格气质而展开的。以探春来说,这时候还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少女,根本没有发挥表现的机会,但仍然是“锥处囊中,其末立见”,自有一种引人注目的非凡气质,即使在没有舞台的时候,那“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也足以令人“见之忘俗”,一眼看到她的当下便忘掉了世俗,显然那眉眼之间英姿勃发,是何等超然的气度,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无法令人忽视的人物!如果说探春就像明星一样,带有一种在人群中自然脱颖而出的气质,应该并不为过吧。
  当然,这样的一种气质,并不是来自于皮相上脸孔身材的美丽,而是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人格品质,亦即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探春的判词所说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意指她具有精明的才干和崇高的志节,可惜生在贾家的末世里,而不免辜负这样才志兼备的卓越条件。其中的“才自精明志自高”便是探春之所以让人“见之忘俗”的原因,也正是在这里,曹雪芹清楚点出探春要高过凤姐的关键所在。
  同样在这一回的人物判词里,凤姐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仔细比对一下这两人的判词,可以看到同样是在末世,也同样都有“才”,可见两人都在末世的处境里发挥杰出的才干,但探春比起凤姐还多了一个特质,那就是“志”,不但有精明的干才,还有崇高的志向,那就是一种有理想、有气节的人格高度。
  那为什么探春在之前都默默无闻呢?这就得要讲到她的出身了,原来探春是庶出,一直被她的生母赵姨娘给拖累,她的才干要到第五十五回才有机会发挥,在此之前,探春便算是怀才不遇了。可是最难得的地方也正在这里,她拥有高远的心志、志节、志向,因此甘于恬淡,悠游于个人生活中怡然自得,完全没有怨天尤人的穷酸气,还充分品尝各种清新自然、优雅脱俗的闲情逸致,享受隐居的乐趣。
  最特别的是,探春自己的诗写得不算顶尖,但她却登高一呼,号召大家一起成立诗社,开展大观园的第一个文人集会活动。第三十七回里,探春写了一副花笺,派人专函送去给宝玉,所说的内容主要就是成立诗社,以促进生活的诗意,增添优雅的情韵,并且让黛玉、宝钗这些诗人可以好好挥洒创作才能,因此宝玉看了这封信,不觉喜得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随后便诞生了组织完善的海棠诗社。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诗社从号召成立到实际运作一气呵成,可见探春确实拥有欣赏诗词的雅兴,又兼具推动事务的才干,更难得的是她很推崇钗、黛的诗歌才能,不但不嫉妒,反而努力创造机会让她们可以更充分发挥,这不是非常恢弘大器的胸襟吗?
  “大观”是元妃为这座皇家园林所赐题的名字,它代表了圣王、仁君实践王道的意思,而曹雪芹为什么要让探春的秋爽斋“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呢?其中必有深意。我认为,这是曹雪芹为了要彰显探春也属具有大观精神的一位金钗,所以才刻意安排的,试看将来探春理家以后表现得轰轰烈烈,岂不正是大观精神的表现!
  曹雪芹又特别为探春设计了两个重要的意象,一个是风筝,一个是凤凰。先说风筝吧,这风筝最早是出现在第五回太虚幻境的图谶里,探春的那一幅上面画的是“两人放风筝”,又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大家做灯谜时,探春的谜底也是风筝,其用意就如同著名的英国民俗学家文林士所说的,中国风筝之相关环境因素,便包括了超拔的高度和清新的秋天微风,而这岂不正呼应了探春所住的秋爽斋的命名吗?
  到了第七十回,风筝的意象又和凤凰结合在一起,那绝对不是巧合,而是两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共通性。因为凤凰本身即带有高贵的象征,所以元妃省亲时,第一处行幸的潇湘馆就被宝玉题名为“有凤来仪”,而秋爽斋的院子里种着梧桐,根据庄子的寓言,那也是凤凰唯一愿意栖息的树木,可见探春正是住在秋爽斋的那一只凤凰。
  再看第六十五回,兴儿向贾琏偷娶的尤二姐介绍家里的太太小姐时,也说这位三姑娘是“老鸹窝里出凤凰”,意指从赵姨娘的一窝乌鸦里突变出探春这只凤凰来,那就更清楚明白不过了。
  也难怪,探春在理家后不久便受到贾母的赏识,从此也进入到贾母身边的核心圈子。宝玉和黛玉的受宠多少出于贾母的主观偏心,而探春之所以能进入贾母身边的核心圈子,完全是靠她自己的杰出表现,因此要到第五十五回开始理家以后才能发光发热,也才有机会让贾母注意到她的优秀。
  那么,探春得宠之后,是恃宠生娇了,还是一如既往恬淡高洁呢?探春根本不会在乎外在的得失荣辱,如果她连被整个世界忽视、误解都不会放在心上,可以自己一个人充实、自在地过日子,那么现在有了权位的时候,当然也不会被权力腐化。黛玉便观察到这一点,第六十二回黛玉和宝玉两人站在花下,远远地看探春处理事务,黛玉对宝玉说道:
  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
  只要跳脱出只关心“爱情”的小小框架,也不要只注目那些相关的少数人物,飞出那一口小小的水井,就会发现,从飞鸟的眼光看世界、看《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整个视野是无限的开阔。因此,西园主人说“以家喻国言,此书首在探春”,这其实是很客观、很深刻的洞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