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梧桐一报秋

齐鲁晚报     2021年08月13日
  □郑学富

  宋时,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随之,梧桐树应声落叶一两片,此乃报秋。左河水有诗曰:“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从古至今,立秋时节民间流传着很多民俗。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涤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南宋诗人范成大《立秋》诗中的“折枝楸叶”指的就是戴楸叶、应时序的立秋节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此时万物开始“揪敛”,即收敛的意思。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之后,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人们为何立秋要戴楸叶呢?因为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人们戴楸叶,表示为了迎接秋天。据民间说法,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  
  楸树是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自古以来楸树就广泛栽植于皇宫庭院、胜景名园之中。楸树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古时人们还有栽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风俗,韩愈有《楸树》诗赞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
  立秋戴楸叶的风俗由来已久,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开始售卖楸叶,供人们剪花插戴。到了宋朝,此俗风靡全国,男女老少有戴楸叶的风俗,有的地方不仅戴楸叶,而且还把楸叶或树枝编成帽子戴。《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到了南宋,这种风俗更为盛行。《临安岁时记》曰:“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梦粱录》也有“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的记载。
  到了元代,这种风俗传入了宫中,身为蒙古族的王公大臣也接受了汉民的节俗。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说:“车驾自四月内幸上都,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红叶。涓日张燕,侍臣进红叶。秋日,三宫太子诸王共庆此会,上亦簪秋叶于帽,张乐大燕,名压节序。”
  明代,戴楸叶之俗更加流行,明朝人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说:“男女咸戴楸叶。”除了戴楸叶之外,还做成中药楸叶膏。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名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到了清朝和近代,民间一直盛行立秋戴楸叶之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保留这一传统民俗,孩子们不仅在胸前佩戴楸叶,而且还用楸树枝叶编织成草帽戴在头上,以防“秋老虎”烈日曝晒。
  立秋之后的“贴秋膘”和“啃秋”两种养生方式,同样是延续了许久的习俗。
  贴秋膘之俗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立秋日,有悬秤称人的习俗,和立夏之日所称之数相比较,以检验人们过夏后的肥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秋补”,即“贴秋膘”。夏季,也是人们最为忙碌的季节,特别是三夏大忙时节,抢收抢种,虎口夺粮,还要进行夏季作物的田间管理,繁重的劳动对人们体力消耗极大。此外,炎热潮湿的天气对人们的身体也造成了损害。很多人食欲减退,乏力疲惫,精神不振,身体也消瘦起来,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苦夏”,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钱人还有“要吃秋,有爆肚”的风俗。   
  立秋之时,天气变得越来越凉爽和干燥,“啃秋”可以弥补因“苦夏”大量出汗而流失掉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因此民间有句话说:“立秋以后吃六瓜,不用花钱把药抓。”《帝京岁时纪胜》载:“立秋预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院中露一宿,新秋日合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一习俗曾流行一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