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海归张雪返乡一年间:

外出是经历 回乡是意义

齐鲁晚报     2021年08月13日
  谈起家乡博山,张雪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对家乡的一砖一瓦,张雪再熟悉不过。漫步在颜神古镇的胡同,眼神不经意间划过散落在古镇中的古窑,她仿佛又记起儿时父辈们在这工作时的场景。
  脚步放缓,继而驻足。在张雪眼中,如今散落在颜神古镇的古窑,是对过去的记忆,更是对未来重生的见证。
  张雪是一名90后海归——一年前的7月16日,她结束了在意大利米兰6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毅然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博山。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一年来,张雪见证了家乡怎样的变化?对于未来,她又有着怎样的憧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魏馨瑜
  
从米兰到博山

  在米兰的6年,语言文化交流是张雪的主修专业。其间,她还慢慢走上了“时尚之路”。
  张雪说,她从2015年开始兼职,与公司团队一起策划组织活动。当时,作为PR(公关),她参与了米兰世博会、戛纳电影节中法文化交流日等活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家,自身的眼界不断提升,社会经历也更加丰富。
  读完书后,张雪进入米兰时装周,与团队共同组织时装秀。“那时候,几乎每天都与一线超模和品牌方打交道,那种感觉是很不错的。”张雪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在米兰的这几年,尽管从事的工作与主修专业不同,但这段经历却让张雪刻骨铭心。“虽然我不是很时尚的一个人,但很开心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说。
  故土难离。在意大利留学和工作期间,“家乡”二字时时刻刻萦绕在张雪心中,尽管在国外的这段日子,一直奔跑在路上,但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在完成学业,并已在米兰入职工作两年后,张雪内心之中想要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的想法愈加强烈。
  随之,张雪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2020年7月16日,她拿到了回国的机票,但那一刻她纠结了。
  在距离家乡8417公里的意大利米兰,她学习工作了6年。一瞬间,思绪仿佛又回到那间陪伴了她6年的小屋,她说,在收拾行李的时候,那种滋味特别难受,林林总总的几箱行李,证明了生活过的痕迹。“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
  12小时后,飞机落地。张雪说当双脚踏上祖国的土地,纠结与难过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回到家乡的归属感。
  大城市的霓虹令人踌躇,小城市的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我身边许多朋友都留在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展,少有人像我这样回到家乡,但博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小城的人情味,是我难以割舍的。”张雪说,回到博山后,许多一线城市的大公司曾多次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让她坚持留在了博山。

返乡一年间

  回到博山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博山区山头街道的领导极力邀请张雪到颜神古镇看一看。
  她穿行在古镇之中,仿佛看到了老一辈陶琉工匠忙碌的身影,长长的隧道窑,如一条时光长廊,诉说着博山琉璃的前世今生。伫立之时,张雪脑海里闪现出儿时对博山的“传统”印象,这儿似乎一切都变了,这儿似乎一切都没变。
  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衔接,过去与现在的相互呼应,一座古镇能既保有传统的意蕴,又彰显出当代的活力。
  张雪说:“从没想过博山能有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我必须要留在这里。”
  结束意大利的留学和工作回到家乡,近一年中,穿梭在颜神古镇的每一条胡同,从协助项目落地到现在慢慢接触商业运营,这对张雪来说是起点,更是挑战。
  去年刚加入颜神古镇团队时,恰逢博山琉璃双年展。策展活动期间,在项目各环节落实中,张雪对颜神古镇、对博山有了更深的认知和理解。
  而越来越多年轻力量的融入,更是坚定了对于颜神古镇以及整个博山向上突围的信心。
  “我想通过参与这个项目,让更多人博山人看到家乡的希望,同时也给更多在外的博山人以回乡创业发展的信心。”张雪说,作为一个平台,颜神古镇通过吸引更多创新型人才来到这里创业,从而带动博山区整个陶琉产业链上的所有的企业。
  而这个目标相适应的是,颜神古镇也制订了相应的人才计划:为吸引鼓励更多年轻人来到博山创业,颜神古镇分别打造了陶瓷产业和琉璃产业两个孵化器,结合全国陶瓷琉璃的师资力量,传授给更多年轻人陶瓷琉璃的生产技术与经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注意到,去年10月,颜神古镇投资方——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十年内将投入1000万元用于对当地陶琉人才的引进、扶持和培养。随后,淄博市和博山区跟进宣布,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也将各拿出100万元设立针对博山陶琉行业青年人才的专项扶持资金,累计投入年限同样为10年。
  这意味着,为扶持博山陶琉行业的青年人才,厦门朗乡、淄博市及博山区在未来10年将累计投入3000万元。
  “能够陪伴在家人身边,一边享受政策一边参与家乡发展,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儿。”张雪说。

坚持一辈子

  外出是经历,回乡是意义。
  从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回到陶琉之都博山,张雪返乡一年时间,家乡的变化历历在目。
  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过的地全是历史。
  因为从事文旅行业的原因,张雪对博山文旅领域的变化感受更深。
  从去年9月淄博市文旅大会上的路演到博山文旅合伙人中秋夜话,从琉璃双年展再到美食美器节,从影视剧拍摄到红叶柿岩的深度开发,再到8大文旅IP的集中迸发,张雪说,家乡博山的文旅产业发展路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过。
  “我非常看好博山的文旅产业发展,站在颜神古镇的项目角度,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匠人与大师生活在其中,正因为是几代人的传承,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重新点亮古窑村,唤醒沉睡的古窑,赋予它新的活力。”以此推广开来,张雪坦言,整个淄博的所有文旅项目都要团结起来,要不断用创新和坚持,吸引更多外部力量加入到博山以及淄博文旅产业的发展上来。
  而正是这种转变,博山乃至整个淄博就像一个磁场,正不断“磁吸”着越来越多张雪这样的年轻人返回家乡。
  与此同时,淄博不断放大的“磁吸”效应,也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才的涌入。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证是,在任泽平团队和智联招聘5月底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中,淄博位列第60名。而一年前,淄博在这个榜单上的排名还处在第66位。
  一年上升6个位次,这也印证了淄博对于人才的强劲吸引力。
  不过,张雪可能并不会在意这样的一个排名。原因是,她返乡的动力,并非源于冷冰冰的数字。
  “你觉得自己会坚持多久?”
  采访的最后,面对记者的提问,张雪坚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辈子。
  说出这几个字的那一刻,张雪的眼眶已明显有些湿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