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短视频、开付费课、参与平台人文艺术建设

严肃的文化人想和你聊聊天

齐鲁晚报     2021年08月15日
  莫言
  李银河
  刘墉
  周国平
  贾平凹
  许纪霖
  戴锦华
  “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在著名作家莫言8月初开通的公众号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8月10日,著名作家刘震云在抖音发出第一条短视频,用视频形式向年轻人介绍他离开河南农村成为作家,又走向世界文坛的过程。他希望跟网友聊一聊文化和生活。
  8月12日,著名作家贾平凹开通抖音号,告诉读者他出版了新书《诸神充满》。有网友在下面留言:“爷爷,我做过您文章的阅读理解。”
  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还有更多的人文艺术创作者、人文学者,通过视频、语音、图文等新媒体形式与网友见面。积极拥抱新媒体,向年轻人敞开心怀,成为越来越多严肃文化人的选择。文化人、年轻读者、平台等各方的一起“奔赴”,正在促成这一道互联网风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作家学者教授
向新媒体张开双臂

  著名作家莫言自从8月2日开通订阅公众号以来,共发布4条推送,每条推送早已突破10万+的阅读量,可见莫言本身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新媒体上的莫言,呈现出来的是非常年轻开放的心态。比如在公众号上玩起明星们热衷的快问快答环节,用“饭量大、睡眠少、体力好”三个词形容自己,自称写作的小癖好过去是抽烟现在是喝酒等。莫言是很积极拥抱新媒体的作家,他在去年就开通了抖音号,除了分享自己的新书《晚熟的人》,还推送了写书法、介绍黄河壶口瀑布和黑瞎子岛等祖国河山的视频,虽然内容不多,但拥有50多万粉丝。
  因为碰巧都在近日推出新书,著名作家刘震云、贾平凹前后脚在抖音开通账号。刘震云的新作是长篇小说《一日三秋》,首推视频回顾了他以河南省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开始了发表小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刘震云开号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终于可以与作家本人交流,有网友积极提要求,希望他多讲一讲古典文学。
  贾平凹出版的新书是散文集《诸神充满》,他在视频中说,“写一本书,就是把对世界和生命的看法写下来;读一本书就是在学习这个作家一生的东西”。年轻的网友们在评论区评论热烈,都在探讨他们做过贾平凹“爷爷”哪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贾平凹的《高老庄》《父亲》《满月儿》《一棵小桃树》《风雨》等散文、小说等,深深地留在年轻人的记忆中。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凭借便捷性、互动性等特质正在改变并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严肃文化人开始拥抱新媒体。尤其是这两年随着泛知识内容视频化、语音化,以及知识付费潮流的兴起,人文艺术创作者、人文学者在接受微信、微博等图文为主的自媒体后,又继续接受短视频平台,以更多样的形式接触年轻人。
  抖音上已入驻的文化名人,还有郑渊洁、马未都、李银河、蒋勋、周国平、易中天、马家辉、余秋雨、麦家、李洱、刘墉等,可见文化名人们对短视频媒体的接受度比较高。他们大多分享新作、分享写作感受以及发表简短的对某一现象的观点等。不少人能保持不间断的更新,与网友分享新作和感悟。同时,文化名人也开始进驻小红书、西瓜视频等流行平台,比如著名作家刘墉、马家辉、周国平、李银河等在小红书就很活跃。有趣的是,文化名人们的视频大多是一次长时间的采访、演讲内容进行批量制作,分多次推送出来,而像李银河、刘墉等人虽每一期探讨的主题不同,但都是同一个视频多平台分发,满足不同平台用户的需求。
  而在长视频平台,比如哔哩哔哩,则是人文学者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学者,有讲中国文化的许纪霖、讲电影的戴锦华、讲诗词的戴建业、讲法律的罗翔、讲时事的沈逸等,这些教授都来自全国各大高等学府,看得了鬼畜,说得了段子,比很多学生懂得网络潮流,还有更年轻的心态。有的教授当着积极营业的UP主,有的教授做UP主之余推出的专业学术课程也深受网友的喜爱。
  文化名人、人文学者积极投身新媒体,面对的是读者之外、课堂之外更加广阔的受众,他们与年轻人展开深入、便捷、即时、个性化的沟通交流,逐渐突破了自己,也为年轻网友带来更广阔的知识的海洋、更多元的思想的碰撞。
更坦率的交流方式
更多元的思维空间

  记者了解到,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由作家、北京长江新世纪、抖音三方一起来运作,出版社和作家负责提供内容,平台制作和运营。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最近刘震云的新作《一日三秋》刚举行了首发式,他刚上完节目还拍了纪录片,有充足的视频资源可以推送,所以才开了账号。此工作人员称,刘震云的新媒体账号会尽可能地长期做下去,除了向读者分享新作,还会尽可能多地推送一些作家生活感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等。刘震云称,他入驻抖音,是因为想与读者展开更多面对面的交流,聊一聊文化和生活,他想要跟读者一起读更多好书,交流好书,一起见证中国文学更好的未来。
  莫言的公众号由作家莫言与读客文化共同运作。读客文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账号的内容由莫言提供,他们负责代运营,账号每周一发布一篇莫言的文章,在二条推文中发布一条莫言语音,每期聊一个话题,与大家分享莫言对文学和人生的想法。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自媒体账号也是由作家本人、出版他新作的果麦文化、抖音一起运作打理的。果麦文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贾平凹在新媒体平台非常受欢迎,首条视频10万+点击量,24小时收获13多万粉丝,这个账号暂时计划只在新书宣发期推送,是否长期做下去还要看实际情况。
  作家们可能没有精力、时间来保证自媒体频繁地推送内容,但大多数对新媒体抱有非常开放的接纳态度。作家李洱说,作家总是希望与读者有更多直接的交流,短视频这种交流方式对作家来说也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作家与读者更坦率、方便地相处,同时还可以丰富作家的知识,丰富作家对世界的看法。
  根据B站数据,截止到今年6月份,沈逸的《白宫里的主角们》售出141230套;罗翔的刑法课卖出了49000套;戴建业老师的《高能诗词课》更是销量不俗。目前除了平台自制,活字文化、观察者网等人文新媒体内容生产者正源源不断地为知乎、豆瓣、B站等平台输送人文视频,比如戴锦华的电影课,郭宝昌的京剧课等。
  其实,对这些作家和学者来说,短视频尚可以先开号运作,带来更多挑战的则是面向网络大众的这些课程。
  华东师大教授许纪霖一开始拥抱新媒体时,感觉是一场痛苦的炼狱。他在得道平台制作中国文化课,一年半都在打磨课程,一遍又一遍退稿、改稿,说是一场痛苦的炼狱也毫不过分。经历磨练的许教授今年3月成功成为B站很受欢迎的UP主。许纪霖说他想要做的就是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所能理解的表达,尽可能地传递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可供选择的思维空间。
  戴锦华也是较早使用新媒体打开更多公共空间的学者,几年前,她讲电影的音频课程《52倍人生》就已风靡豆瓣。现在她转战B站推出谈电影的短视频和长课程,同样受年轻人的追捧。戴锦华在接受访谈时称,她走进互联网的核心动力是非常个人化的,因为自己开始步入老年,想以某种形式去尝试留下一点东西,就选择用这样一些电子媒介的手段,但这些东西是否真能“留下”,还是像很多互联网上的东西一样最终全灭,她会坦然交给媒介、时代,让人们去筛选。
平台与文化人、年轻人
展开的一场集体奔赴

  平台也越来越认识到人文艺术、泛知识内容对平台品质提升的重要性。比如小红书8月份开展人文艺术季,邀请作家、学者马家辉担任召集官,并对参与艺术话题的用户,提供长期的流量扶持。
  细心的网友或许已发现,抖音的首页悄然“变脸”,近日开始内测“学习”入口,并将该入口放在首页的一级入口,与“推荐”“关注”并列,成为一个核心功能入口,为知识类视频内容创作者开辟了单独的通道,展现出对知识内容的迫切觊觎之心。抖音“学习”入口下的内容五花八门,包括人文艺术在内的泛知识内容,可以看出平台希望通过知识短视频去吸引更多用户,增加用户粘性,做短视频版的知乎。
  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加码知识内容,而不少年轻人早已在一些平台展开学习。刚考上大学的琪琪,已开始利用暑假时间学习护理专业UP主的视频,已工作了的孙芳则在B站学会了PS、PR等操作软件。B站流传着各种网友称为“学神”的佳话。比如有一位网友反复听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宋浩的《高等数学》等课后,考出数学学科教师资格证,从一名体育生跨越成为数学老师。
  依赖于互联网增长知识,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一现象也体现在了数据上。《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多达95.4%的网民都是网络视听用户,这当中泛知识内容的消费占比巨大。再比如,今年5月,有超过7855万用户在B站学习,占月活用户的约35%。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提到,“过去所有的知识我们都是记录在书本上的,但是大家应该知道,比起书本,视频对于知识的传播更友好、更高效。所有书本上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视频再次传播。”
  可以看出,知识内容视频化大潮流已起,精耕细作的短视频也可能会普及化,自媒体、视频传递知识已被证明了它的巨大能量。但也有学者对新媒体、对大家拥抱新媒体持观望态度。戴锦华教授就提出了要警惕知识简化、思想简化。她认为,新媒体是一种相遇和传播的渠道,但是媒体自身的逻辑或者平台自身的逻辑也可能会反过来改写你、改写学者们、改写知识的形态或者改写思想的内容、深度。在这个互动过程当中,我们究竟会朝哪个方向走,多种可能性都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