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啃的“硬骨头”变创效潜力点

孤岛采油厂经过治理的75口低液井半年盈利1460万元

齐鲁晚报     2021年08月18日
  本报8月17日讯(记者 顾松 通讯员 尹东宁 李超君) 今年上半年,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治理的75口低液井,以日产液增幅150%、平均单井日产油4.4吨、实现盈利1460万元的治理成效重归人们的视野。
  孤岛采油厂低液井主要分布在水驱单元、稠油单元、聚驱单元,平均单井日产液9.5吨,日产油仅0.7吨,低液井占采油厂总井数的11.1%,产量贡献率却微乎其微。
  “谈及‘低液’,往往归结于储层发育差、地层能量不足。”副厂长姚秀田说,多项实验表明,黏土矿物颗粒自带负电性,有较强物理吸附的特点,与防砂管的金属阳离子极易发生吸附作用,从而加剧防砂管的堵塞,是导致低液的重要原因。
  近三年防砂失效井统计数据显示,采用充填防砂生产周期较长液量低,不防砂生产液量有所提高但周期短。也就是说,单纯地“防”或单纯地“排”都只是扬汤止沸,未触根本。
  随着油田产液结构的优化调整、开发方式的不断推进,注聚见效后原油黏度高,携粉细砂及泥质能力强,残留聚合物加剧吸附堵塞。同时,边部敏感稠油微小的沥青质点依托黏土颗粒大量聚集,形成油泥。
  在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刘永达看来,这些黏稠的杂质就像“瘀毒”一样,封锁住地层与井筒之间的各大“经络”,油流“举步维艰”。为此,他与团队人员自主研发“酸化+氮气”快速逐级返排技术,成为解决侧钻小套管井泥浆污染和防砂管高泥细砂堵塞的工艺利器,既疏通地层与井筒间的流通通道,又保护了储层,为低液井的“复苏”扫清障碍。
  “绿色通道”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油流,同时也增加了出砂的风险。基于实验结果,技术人员在“提高挡砂精度”理念指导下,通过强化分级砾石充填防砂措施,建立起高强高渗“挡砂屏障”。同时,往地层注入抑砂剂,最大限度降低防砂管堵塞,释放产能。
  去年11月,为了改变GD2-25X521井的低液状态,技术人员对该井进行混排施工,却因没有实施密实充填防砂,导致短时间内出砂躺井。在确定实施“排防兼施”的方案后,渗流能力大幅提升,日产液量由4.5吨提升到27吨,日产油量由0.1吨提高到7吨。
  今年,为了稳步推进低液井治理,采油厂成立了专门的措施提效项目组,抓实“地质工艺同发力、技术生产不分家”的一体化运行模式,细化油藏认识,明确低液成因,集成有效高效治理工艺技术,全过程管控提升治理质量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