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衙一部滕文化史

齐鲁晚报     2021年09月09日
  苏轼《滕县公堂记》碑
  □马西良

  盛夏时节走进滕州古县衙,处处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建筑,一道道门槛,一进进院落,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滕州市政府旧址的市民广场上,至今仍保存着一座青砖结构的古式建筑,这就是当年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做滕县知县时待过的旧县衙。
  滕县老县衙始建于公元817年,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薛原义主政滕州,他在前洪村河道上修建了南梁水坝堰,引南梁水由黄山桥注入护城壕,同时又重新建设了滕县县衙。明万历十三年编修的《滕县志·创设志》,对于当时滕县县衙的盛景作了记述:中为正堂五间,堂后为琴堂,即元弦歌堂,堂左为幕厅,右为銮驾库、甲杖库。东西列六房——马科、承发、司、架、阁、库各三间。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上有谯楼,再前为坊枕街,原题“牧爱”。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更题为“善国”。在幕厅后堂前为戒石亭,石刻警文“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告诫历代官员要爱民如子、秉公执法、力戒贪腐。
  据史料记载,宋元丰元年(1078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来滕县任知县,看到当时的县衙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倾塌。范纯粹是一个敢作敢为不惧风险的人,他雷厉风行地把滕县县衙的公堂吏舍修葺一新,维修后的县衙面貌大为改观。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七月二十二日,公堂修缮已经完毕,范纯粹邀请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来滕县。苏东坡和范仲淹感情很好,苏、范两家私谊甚厚,交往甚密,况且范纯粹更是仰慕苏轼的才气。苏轼看到公堂吏舍修葺一新,高大敞亮,感慨万千,对县令范纯粹大加赞赏,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滕县公堂记》。全文夹叙夹议,随笔挥洒,记述了滕县公堂修复始末,指出地方官吏只有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能教人民公而忘私或先公后私。
  次年苏轼遭贬谪,他离开徐州不久,滕县人民就把他为滕县写的诗、文与画刻在石碑上,纪念这位执中持平,虽屡遭贬谪而奋进不辍的文学家。把《滕县公堂记》刻在一块高190厘米、宽80厘米、厚22厘米、重1500斤,顶部为半圆形的青石碑上来纪念苏轼。《滕县公堂记》不仅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散文游记的名篇佳作,也见证了滕县公堂在宋代的发展。后历经千年风雨,辗转多地,几经劫难,苏东坡书写的《滕县公堂记》石碑,现已被滕州市民间收藏家李存健先生收藏。
  据史料记载,滕县县衙历经战火和雷电风霜的毁坏,历代都进行维修完善,时代在变,可县衙始终矗立在县城中心。直到公元1465年至1505年(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经过不断修缮完备,各个设施齐全。现存老县衙大堂仍保留完整,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据考证应为典型的明代所留建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滕县解放后,滕县县委、县政府进驻滕县城,将老县衙作为会议室。新中国成立后,滕县老县衙一度作为县人民政府驻地,老县衙是滕州老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已成为老滕县的“活化石”。作为鲁南地区仅有的明代县衙古建筑,它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2006年12月7日,滕县县衙大堂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滕州市旧城改造工程进行到县衙大堂附近,市政府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几经论证,老县衙作为滕州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县衙大堂作为承载滕州数百年历史的实物标本,非但不能拆掉,反要加以保护和完善。现存的县衙正堂为五间,曾为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其前廊进深5米,卷棚屋盖,大堂为悬山筒瓦屋盖,东西宽22.5米,南北进深10.5米,屋面于上世纪70年代换为平瓦。以县衙大堂为中轴线,两侧部分恢复当代古建筑,沿中轴线自北向南恢复仪门、善国门、大门,轴线西侧恢复传统民居。使县衙一带古建筑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既能给市民提供游玩、休憩、观赏的场所,也能给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褪去了神秘色彩的老县衙,安然地守候着自己的淡泊和深厚,为城市留下一片文化和宁静,也为城市打造一片钟灵毓秀。蹲在衙门口下棋的老人,玩耍的活泼少年,打羽毛球的青年,让这铺满青砖的县衙院落,正在焕发着生机。
  老县衙,见证了滕州千年的发展历程,记载着古滕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漫步在这处有1200年历史、500年古建筑的县衙内,就如翻看一部记载古滕历史文化的史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