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一失足”与放纵“失心”

齐鲁晚报     2021年09月14日
  □于永军

  明代哲学家王廷相在都察院院长位上时给新御史们上课,曾讲过一个典例:一天,他乘轿进城,途中遇雨,轿子行得极慢。仔细一看,原来轿夫穿了一双新鞋,正很小心地躲避那泥水。不料,到长安街后,路更难走,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坑。自此,他不再爱惜自己,不仅鞋子全被泥水所污,而且浑身上下已无净处。于是,王廷相讲了一个迄今发人深省的观点:“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人的本性使然,“倘一失足”,往往紧接着便容易“失心”,亦即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心理:反正鞋子已经湿了、脏了,就这样吧!于是就不再珍惜自己,不再在乎鞋子的干净,最终弄得浑身上下无净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王廷相以事喻理示人慎独慎微,提防“倘一失足”。同时劝喻,“倘一失足”,须提防因放纵心态而最终“失心”,以致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比王廷相稍晚一点的明代理学家刘元卿,针对万历年间的官场生相,写过一个名曰《猩猩嗜酒》的寓言。说一群猩猩,见猎人在山下的路边上摆了装满甜酒的酒壶和酒杯,知道是为了诱它们上当,便破口大骂猎人不仁。骂了一会儿,见无人回应,有的猩猩便与同伴商议:“为什么不去稍微尝一点儿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能多喝!”于是猩猩们就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小杯,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自我感觉良好。如是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控制不住了,干脆端起大杯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这回事,个个喝得天晕地旋,结果无一漏网,均被猎人捉走。
  刘元卿的这个寓言,主旨大概也是劝人慎独慎微,谨防“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的贪馋,但同时又描出了人于失足初始的一种侥幸心理:不就是尝一尝、体验一下吗?没有关系的,我清醒着呢!于是,悲剧便在这种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发生了,“倘一失足”,如“温水煮青蛙”,优哉游哉,感觉良好,舒服着并快乐着。未承想竟然渐渐上瘾成性,放纵着并欲罢不能,直至成为围猎者的网中物。
  看一看古今官场上的那些腐败分子,一从政、一做官就放手干坏事者极少,大都是起先比较谨慎,或一次“被动失足”,或一次“好奇心体验”,便被打开了“失心”的潘多拉盒子,渐渐由被动腐败到主动腐败,直至腐败透顶。因此,历史上许多以清廉著称的官员,无不是见微知著,“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十分坚定地慎独慎微,看重在小事小节上固守心志,以至留下了“羊续悬鱼”“山涛悬丝”“苏琼悬瓜”“周新悬鹅”等拒礼佳话,出现了“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道台”汤斌、“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郎”袁聿修等慎独典型,也让人领略到了“慎独慎微”在成风化人上的魅力和效用。
  这其中的道理,唐代名相陆贽看得很明白:“为官受贿,大者,忘忧国之诚;小者,速焚身之祸。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就像那群经受不住诱惑的猩猩,喝了酒感觉很美,还想再喝,并且越喝胃口越大。从收受“鞭靴”“衣裘”等小打小闹开始,逐渐向“币帛”发展,向“车舆”“金璧”猛进,最终犹如蝼蚁所蚀之堤,再也无法抗洪,唯有一败涂地的结局。正应了那句西谚:“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平常心,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守住清正廉洁,保持不贪不沾,对于各级官员来说,犹如人之吃饭穿衣,是一个最基本的修身常识。然而,常识性的东西有时又十分富有真理性,“失足轿夫”的典例和“嗜酒猩猩”的寓言,迄今依然放着毫光。
  退一步说,世事纷纭复杂,不可预知甚至不及提防的意外客观存在,但“倘一失足”犹可谅,放纵“失心”无可恕。理智与失智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懂得“守心”“知止”。明知错了,却放纵自己,从此堕落下去,属于心死。一个人的心坏了,死不改悔,最终结果只能是自找灭亡,老天爷也救不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