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村山东小伙站好最后一班“志愿岗”

齐鲁晚报     2021年09月16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派记者 季禹 发自西安

  在记者入住的全运媒体村,有这么一群既容易被“忽视”,又在关键时刻存在感十足的群体——媒体村志愿者。他们以大学生为主体,见到每位媒体人员,总会轻声说上一句“你好”,让人一瞬间卸下所有疲惫。
  董传豪来自山东东营,目前是西安高校的一名大三学生,也是媒体村志愿者之一。9月15日,是他最后一天站在这个岗位上。媒体村志愿者一批共有24人,实行轮岗轮班制,每人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董传豪介绍,志愿者的工作地点一共有4个,两个在室外,两个在室内。
  记者从媒体村前往场馆采访时,必须到媒体村指定地点乘坐大巴车,这附近就有一个志愿者服务站,主要围绕班车安排等问题开展服务。媒体餐厅门口另有一个服务站,主要就生活问题答疑解惑,如哪些地方可以散步,哪些地方能够健身。另外两个地点在“志愿者服务中心”,这里也是志愿者的大本营,可以为媒体记者提供打印、休闲等服务。
  当然,志愿工作并不轻松。媒体村入住了大约1500名记者。9月初的时候,每天抵村人员不多。开幕式开始前几天,每天有几百名“新村民”报到,志愿者就是他们迅速了解媒体村情况的第一窗口。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全运会志愿者,必须经历重重筛选。志愿者的考试内容分多个方面,既有陕西当地风土人情,全运会比赛、场馆等基础知识,也有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与礼仪规范等。24位志愿者,是从几百名报名者中选出来的。与陕西本地的同学相比,董传豪在“风土人情”方面有天然的劣势。但他表示,自己并不觉得“吃亏”,“正好通过这个机会,更好地了解陕西的人文地理知识。”
  从报名考试到确定录取,董传豪等了四五个月时间。等待是煎熬的,结果是喜悦的。当收到录取消息时,董传豪“非常激动”:“总算没辜负自己的努力。”
  9月3日,是董传豪来到媒体村从事志愿工作的第一天。15日,是他站在志愿服务岗的最后一天。16日,他就要离开媒体村,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活。告别之际,董传豪说,这些天里,他与伙伴们结下了“像战友一样的情谊”。媒体村并不大,只有十几栋住宅楼,加上一条百米长的“商业街”。董传豪说,大家都不把对方当外人,见面时会友好地打招呼,“就像街坊邻居一样”。董传豪的目标就是值好最后一班岗,“这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15日晚,志愿组织举办了最后的小晚会,并为每位志愿者颁发了志愿者激励章。




上一篇 下一篇